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1 / 2)

江南之地,遠離朝堂,由此滋生的江湖組織可謂花樣百出,正應了江湖之遠這句話。各行各業在江南滋生之際,也誕生了許多幫派,甚至還有白蓮教摻雜其間,而漕幫便成為了其中的代表勢力。

張廷玉之所以提到漕幫可以利用,便是其對於江南地下勢力認識的結果,因為相對於其他的幫會而言,漕幫眼下確確實實陷入了生存的危機當中,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一點就著的炸藥桶,而這些都要從漕幫的源頭說起。

漕幫所存在的根源便是那條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自隋唐之時,朝廷便無比重視漕運的作用,為此甚至不惜開挖運河,而後隋唐以降,大運河的漕運功能仍被曆代統治者所重視。像宋代各路轉運司,便也被稱為是“漕司”,是地方三司之一,轉運使的職權被得到進一步加強。

等到了明朝的時候,特別是永樂年間,對蒙古用兵需求越來越大,永樂皇帝為了保障充分的後勤補給,於是便從衛所軍隊吸納當地人口與流民組成了十萬人的漕軍隊伍,從而將漕運開始體製化,等到遷都北京之後,漕運更是徹徹底底成為了國家的命脈。

在之後的三百年時間當中,漕運製度孕育出來了大量的碼頭地帶,以及圍繞這些碼頭地帶生存的水手、纖夫、舵手.......特別是漕運製度當中的機製極為複雜,因此既有大量長期固定人員,還有許多臨時工,這些廣大的漕運參與者構成了數量龐大的一個群體。

當上百萬人圍繞著漕運生存時,這些人的社會關係網絡難免變得越發複雜,而在這一長期的過程當中,漕幫也就漸漸開始成型,其組織行事也越發複雜。

可是到了今天,漕幫卻並沒有越來越興盛,反倒有分崩離析的跡象,其首要的原因便是寧楚在南京立國,徹底斷絕了到北方的漕運,那麼圍繞著南北溝通的漕運生存者們,自然也就斷了生計。

張廷玉很早就發現了這一跡象,可問題是先前一直都沒有顧得上,也不屑於使用這些上不得台麵的漕幫人員,可如今隨著寧楚統治的穩固,以往的方式都漸漸失效,反倒是這些漕幫倒還有一二可以利用之處。

“皇上,如今漕幫上下衣食無靠,麵臨生死存亡之境地,若是被我大清所用,在楚逆之地造出一番聲勢來,倒也不錯......若是能成,上百萬漕運百姓發作起來也夠楚逆好受的,即便是不能成,於我大清亦無害。”

雍正聽了這一番話,不由得心裏一動,“此事朕知道了,你下去安排便是。”

說到底,雍正皇帝麵子上還是將江南的百姓視為自己的子民,自然不好說出一些太露骨的話來,如今讓張廷玉去安排,成功了自然皆大歡喜,若是不成,導致漕運百姓們被殺,那也不是他這個皇帝的幹係,純粹是張廷玉的鍋。

張廷玉心裏自然明白,便磕頭離去,等到回了府邸之後,頃刻間便寫就了一封書信,差人從秘密渠道帶去南方,諸事既畢之後,這才長長歎了一口氣,便在書房裏練起了字來。

隻是張廷玉寫字之時,心裏卻是燥鬱難安,一行字始終寫的不成體統,於是便索性放開了壓抑的情緒,酣暢淋漓地書寫了起來,寫完之後方才擱筆,長長舒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