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三年十一月初三,複漢軍禁衛師從錦州登陸,上萬名複漢軍在上百門的火炮幫助下,對山海關發起了進攻。
山海關的關城是方方正正的四方形,在周圍還有寬五丈的護城河圍繞,特別是城牆高達四丈,裏麵雖然是夯土,可是外麵卻用磚石包裹了一層,城牆厚度兩丈有餘,像常用的攻城手段無論雲梯、鑿牆都極難奏效,堪稱固若金湯。
除此之外,山海關防線並不是孤城,它在關城兩翼都擁有衛城,包括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寧海城、老龍頭、南水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等一係列相輔相成的城堡群落,可謂縱深複雜,聯係緊密。
正因為如此,當年的清軍才絲毫不敢打山海關的主意,屢次選擇從喜峰口、古北口和居庸關方向進軍,而這樣一來,清軍即便在關內搶掠錢財和人口,卻難以在關內維持糧食和軍需,並不敢在關內長時間逗留,防止被明朝的長城守軍給截斷歸路,因此他們屢次入寇,也隻是搶夠土地和錢財後,就會率軍北返。
因此,清軍到最後也是通過吳三桂的投降,才真正掌握山海關,而寧楚如今選擇突襲山海關,便是希望能夠在以快打快的情況下,迅速占據山海關。
“轟隆隆——”
在上百門火炮的齊聲轟鳴之下,上百顆彈丸從空中劃出一道曲線,砸向了山海關的城牆,盡管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準確命中目標,可是也僅僅隻是將山海關的城牆砸出一些小坑。
當然,也有一部分的彈丸,將城牆上的清軍砸得筋斷骨折,隨後的爆炸更是帶走了許多人命,因此清軍城牆上的火炮也不甘示弱,他們同樣積極地進行開火,隻是由於火炮射程不太夠,再加上準頭比較差,因此並沒有太多的戰果。
一時間,火炮轟鳴聲、爆炸聲、乃至於受傷士兵的低聲呼痛聲,響成了一片,戰爭從一開始就展現出其殘酷的一麵。
在炮火聲中,四處可見飛舞的彈丸,幾乎構成了一道道死亡的幕布,籠罩在雙方士兵的頭上,或許當火器的發展進入快速時期後,它對人類所產生的殺傷效率是所有人都未曾預料到的。
雙方炮戰各有優劣,其中複漢軍的火炮密集且射速更快,因此在短短的時間內,傾瀉出大量的彈丸,因此城牆上的清軍炮位一直處於不斷被打擊的狀態。至於清軍則是占據了山海關地勢,有城牆的保護下,炮位並沒有被大量摧毀。
眼見得火炮的作用受到影響,複漢軍並沒有繼續堅持,而是開始琢磨起直接攻城的打算,主要目的還是希望通過這股子突襲的勢頭,展開對山海關的壓製進攻。
“隨我負土填平護城河!”
在持續了接近半個多時辰的炮戰結束後,禁衛師第一團第一營營長趙誌國,作為尖刀營的營長,帶著手底下數百名複漢軍士兵,開始準備做第一件事,那就是負土填平山海關外的護城河。
五丈寬的護城河絕不是能夠輕鬆跨過的,幸好如今正值冬月,護城河水位較低,因此寧祖毅選擇用負土填河的方式,還是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隻見數百名複漢軍散列開來,他們推動著盾車,朝著護城河方向推去。
然而,隨著複漢軍攻城盾車緩緩行進,清軍城頭上的火炮也開始發威,盡管他們的射速很慢,盡管準頭也很差,可是在持續不斷的打擊下,依然有十餘輛盾車被先後擊垮,而下麵的複漢軍士兵一時死傷慘重。
寧祖毅舉著千裏鏡,望著山海關前的護城河,還有那些敵台炮位,不由得深深歎口氣,從一開始就知道山海關難打,可是沒想到這麼棘手。
複漢軍為了實現快速攻城,攏共造出來的盾車也不過百輛,可是眼下就已經有十餘輛被摧垮,倘若繼續這麼打下去,即便是把所有的盾車都堆上去,隻怕也無濟於事。
更何況,仗根本就不是這麼打的,即便是在以犧牲為榮譽的複漢軍內部,也絕不會允許指揮官如此消耗人命,這不是勇氣,而是徹頭徹尾的愚蠢。
“天下第一關,果然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