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製(1 / 3)

寧忠海的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實際上已經有不少人能夠看出工商大興背後所帶來的重重矛盾,即在這個轉變階段的過程中,本身需要犧牲大量的人口、環境甚至是其背後帶來的一切代價。

辛虧寧楚在之前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擁有大批的戰俘可以緩解這個過程中產生的陣痛,因此目前並沒有被更多的人感受到,他們能夠感受到的變化,其實放在個人的層麵上是很的,幾乎可以微不足道。

然而放在了國家的整個大層麵上,這個變化是極其離譜的,甚至有些嚇人,從糧食產量、生鐵產量,甚至是人口數量的增長上,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整個寧楚幾乎就像一輛加速越來越快的馬車,朝著前方駛去。

程望臉上帶著些許擔憂,歎氣道:“陛下聖心獨運,所作所為都有自己的主張,眼下我們隻能靜觀其變了。”

“不,在朝廷上我們可以靜觀其變,但是在大局上,一定要跟著陛下的步調走。”

寧忠海揮手道:“我大楚同準格爾的戰爭,大抵會在今明兩年內徹底結束,可是同俄人的戰爭,或許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我們需要將力量下沉到地方上去,最好是要到東南亞,到時候才能吃到第一口好處。”

不得不,寧忠海作為工商部尚書,其陽光還是非常敏銳的,他一眼就能看出大楚的戰略重心雖然在北方,可是經濟發展的重心卻始終都在南方特別是這一次同英法瑞典三國的談判,幾乎已經透露出皇帝的想法——對於規則內外,他的對待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規則內即指當初寧渝在內閣會議上劃定的圈子,在這個圈子裏麵不能存在封君,不能存在豪強,如果有那都會受到朝廷的殘酷打擊,因為那些地方都屬於核心。

可如果是在規則外,可以有封君,可以有豪強,也能充分滿足大家的野心,隻要你有能力,就都可以出去開拓發展,但是與此同時,朝廷不會為你兜底,是賺還是賠都看個人能力。

寧忠海心中明白,想要讓勳貴派長期不衰,光靠國內的影響力是不夠的,倘若等到目前的這批功勳老臣逐漸老去後,再想要如今的鼎盛地位是絕無可能的,因此必須要持續不斷對外開拓,才能始終維持勳臣派的地位。

程望點了點頭,輕聲道:“隻是眼下很多人的目光還是隻停留在國內,實在是太短淺了些京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實在是令人汗顏啊!”

“無妨,樹大有枯枝,都察院會幫我們清理這些人,但是咱們自己,不能出現原則上錯誤,否則即便是陛下,也救不了我們。”

寧忠海臉上帶著些許凝重,他望向了紫禁城的方向,悠悠歎了一口氣。

“江南士風柔弱,可不是沒有敢於出手的勇氣,薛公此舉堪稱一時表率,隻可惜讓董成玉和盛奇這二人僥幸過關,未免有些遺憾。”

在南京城的一處茶樓中,一名青衫老者臉上帶著些許笑意,正是江南大儒嚴鴻逵,而在他的下首,則坐著一人,卻是主持京察之事的左都禦史薛海雲。

薛海雲臉上帶著些許苦笑,輕聲道:“京察非黨爭之工具,在下即便是主持京察,也不可能肆意編造,否則隻會引起陛下的不快。倒是這一次京察中,出現的問題確實不少,卻讓人多少有些憂心。”

“哦?薛公的意思是?”

嚴鴻逵不同於他的好友呂毅中,他多少還是比較熱心於政局的,隻是皇帝不太欣賞他,也隻能平日裏讀書聊以自娛,可是像這種朝廷消息,他也往往都帶著很大的好奇心。

薛海雲搖了搖頭,“嚴格來,大楚立鼎以來,諸事都尚順遂,可唯獨有一點,朝廷官員與商賈之間的聯係卻是太過於緊密了,就拿那個董成玉而言,我雖然沒有證據能證明他在南京舊城改造方案中有謀私利的情況,可是他每日裏都同那些商會商人們宴飲,著實令人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