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渝的想法當中,在草原上進行駐軍以及對草原諸部的壓製分化,其實是屬於一個治標的過程,這也是過去王朝都會采用的法子,但是這種辦法會隨著帝國實力的下降,而最終徹底失去亞致力,因此並不可持久。
即便是從眼下來看,複漢軍的戰鬥力要遠遠超越草原諸部,可是也難以改變這一事實,畢竟當時間拉長到一個尺度的時候,這些差距都會被時光徹底拉平。
寧渝十分平靜地豎起了第二根手指,輕聲道:“第二個階段不僅僅是要進入草原,而是要成為草原的一部分,能夠真正地去掌控草原,而為了完成這一步,咱們就需要進行漫長的經營,需要投入的資源也是最大的時期——在朕看來,依然可以分為幾步。”
眾人不由得屏住了呼吸,雖然皇帝現在的似乎還很遙遠,可是卻足以讓人為之期待了。
“在朕看來,要成為草原的一部分,便是指我們需要在草原擁有真正的核心力量,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因此朕打算效仿滿洲舊例,遷移各省無地農民、乞丐以及遊手好閑者,在草原上建成武裝牧場,並納入到都督府體係中來,成為大楚真正能夠依靠的力量。”
在這話完後,孫嘉淦頓時點了點頭,他前麵對寧渝的第一步其實並不是特別讚同,因為以他的眼光自然能看到該策並不可持久,然後如今聽到皇帝這番話,卻不由得讚歎道:“陛下所言極是,臣對於草原各部還算了解,更明白彼輩秉性,決不可過於信任,必須要有自己人在草原才行。”
至於對武裝農場這種體製,眾人更沒有絲毫意見,因為這個政策雖然在滿洲實施期雖然不久,可是已經表現出了相當的效果。
自從寧楚占據滿洲諸地之後,原先成規模的戰爭自然徹底消失了,可是針對複漢軍的規模騷擾卻長期存在,像那些逃竄進林子裏的八旗殘餘士兵,還有原本就在林子裏的那些生女真都勾結在一起,展開了對複漢軍的襲擊,甚至還對百姓進行劫掠。
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原先很多人都不理解的武裝農莊卻是發揮出了他們的威力,像這些武裝農莊都因地製宜進行建造,大的擁有五百戶人家,的擁有兩百戶人家,其中每家至少可以出丁一人,也就是每個農莊至少有二百到五百名的武裝民兵,如果在極限情況下,甚至能夠將這個數字再翻一倍。
這些武裝民兵雖然本質上是百姓,可是他們也會納入到樞密院的管理當中,像每個省都會設立一個都督府,民兵就歸屬都督府的轄製,並且由都督府發放複漢軍淘汰下去的火槍刺刀,並且安排定期訓練,其中民兵當中的軍官也都是現役軍官擔任,因此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戰鬥力。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項製度所存在的原因,才使得那些殘餘散落在東北老林子裏的八旗殘兵們始終沒能造成太大的威脅,甚至開始逐漸消亡,因此寧渝眼下自然也想要利用起來。
寧渝輕聲道:“武裝牧場仿照農場舊例,以每百戶為單位來劃分牧場,修建定居寨堡和青貯窖,納入到草原各省府都督府管理之中,定期進行武裝訓練。朕打算第一個五年計劃時間內遷居三十萬人入草原定居,第二個五年計劃內遷居七十萬人去草原,合計一百萬人入草原。”
花十年的時間,組織一百萬人定居草原,自然是一件非常龐大的工程,而這件事情背後所反映出來的東西,卻是一個國家的組織能力與生產能力,想要做好自然不容易,可是一旦做好了收獲卻極為巨大。
因為根據目前一戶五口的方式計算,一百萬人至少可以分為二十萬戶口,而二十萬戶口每戶出兵一人,便可獲得二十萬持槍民兵,若極限情況下每戶出兵二人,便可得四十萬持槍民兵。
有了這四十萬持槍民兵,草原便再也不可能從華夏脫離,即便寧楚王朝倒塌,可是對於整個華夏文明圈而言,草原也永遠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