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後,何人可再執甲?”
當這一篇報道出現在兩京正三品以上官員桌案前的時候,幾乎所有看到報道的大臣們,很快就察覺到了一些潛台詞,即軍隊製度問題已經不再隻是讓樞密院關起門來商量,而是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很明顯,在這件事情的背後,自然是皇帝在進行主導,或者皇帝在向所有人征詢意見,關於軍製問題是否能夠還有新的解藥?
當這件事開始越鬧越大的時候,作為風暴中心的樞密院,自然也少不得一番商議。其中除了吳玉章以外,如今整個樞密院的其他幾位樞密副使也都已經趕到了京師。
“我大楚如今所行軍製,本質上是陛下一手所創,一為軍功田製度,盡收軍士之心,二為講武堂製度,使人才能夠得以提拔,如今雖然已經擴充為軍事大學,可是依然是這一套方案。”
率先話的並不是樞密使寧忠義,而是之前一直在西南帶兵的程銘,他這一次趕回到京師,除了因為眼下這件事,也是因為他的任期基本滿了,將會由錢英代替他前往坐鎮西南,而他則會在中樞繼續任職。
當然,對於這件事情,程銘很顯然十分讚同對複漢軍進行改製,他繼續滔滔不絕道:“於我中樞而言,樞密院職掌下兵權之調度和將領之任免,而五軍都督府則負責新兵之選拔、訓練以及分配,其中基本上都有前朝的幾分影子在裏麵。如今已經行有八年,眼下雖並無明顯不妥之處,可是陛下隻怕已經看到了隱憂。”
寧忠義點了點頭,他拿起了桌案上的報紙,輕聲道:“此文中所的土地問題確實是一個核心難題,雖然我大楚如今擁有的耕地眾多,可是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將來遲早有一也會麵臨土地匱乏的局麵,其次如今百姓們安居樂業,光是靠幾十畝地? 已經很難再吸引到更多的人參軍打仗——”
眾人臉上露出一絲若有所思的神情? 雖然如今將土地和參軍綁定在一起,那是因為百姓們需要土地來養活自己? 可是隨著多項移民政策的下發? 無地農民的人口數量每都在持續下滑,當這些人有了自己的土地後? 雖然會畢竟辛苦,可是軍隊的誘惑力無形就會減少。
換一句話來? 當軍隊製度同土地政策綁定在一起的時候? 固然能夠發揮其積極作用,可是當王朝本身的土地製度被瓦解的時候,也就代表著軍隊戰鬥力的瓦解,而自唐朝時期的府兵製度? 到明朝時期的衛所製度? 本身就是典型的例子。
那麼可能會有人覺得,為什麼當兵就一定要跟土地掛鉤呢?而這其實關係到軍隊的一個成本問題,即如何用更少的成本去養更多的軍隊。
打仗的問題往往並沒有那麼複雜,就看兩個方麵,一個是質量? 一個是數量,而到了十八世紀的時候? 由於火槍的廣泛使用以及各國之間軍隊質量的逼近,使得數量開始占據了主要上風? 到了二戰時期的時候,一些主要大國的動員兵力都是朝著千萬邁進。
而如今的大楚雖然擁有上億人口的百姓? 可是真正能夠養得起的軍隊數量? 也隻不過是幾十萬人?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複漢軍現行的募兵製度,本質上是用高成本的方式去維係軍隊的戰鬥力,因此在數量上就會受到極大限製。
那麼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去養更多的軍隊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是義務兵製度,即後世所有大國都會采用的一種兵役製度,隻有通過它,才能用更低的成本去維係更加龐大的軍隊。
此外多一句,這個答案也並不是後世才出現的,實際上早在更久遠的時期,像秦漢時期,或者是西方的羅馬時代,都不約而同的采用全民皆兵製度,堪稱早期的義務兵製度。
在漢代的時候,國家規定所有成年男子,從二十三歲起就應該開始兵役,哪怕是丞相之子也不能例外,而當時的兵役分為三種,分別是到中央朝廷去當衛兵,或者是去邊疆做戍卒,亦或者是去地方當兵。除此之外,在遇到對外開戰的時候,還會有一些所謂的“良家子從軍”,他們平日裏都會家進行養馬射箭練習,為了建功立業,都會選擇自願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