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x.la 華夏同交趾之間的愛恨情仇,幾乎貫穿了整個華夏的文明曆史,超過四次的統治曆史幾乎見證了華夏文明的鼎盛時期,而後續交趾同華夏的分離過程,本身也處於華夏文明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
到了後世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導致交趾再也無法回到華夏的懷抱,可是對於華夏而言,這四次對交趾的統治,本身也具備很豐富的意義。
在這四次的統治曆史當中,最早的一次發源於秦漢,即當年秦朝在針對嶺南和百越的開拓曆史上,曾經短暫統一了嶺南地區,建立了南海、桂林、象三個郡,而象郡主體及治所均在交趾境內,達到了漢代時期日南郡的範圍。
到了漢代之後,這一概念便進一步得到了強化,漢武帝元鼎六年滅南越國,並在原本的南越屬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而當時的交趾、九真和日南便是後世交趾的主體部分。
後來在東漢時期,南郡占族發動暴亂殺死了漢家官吏,並占據了日南郡下屬的象林縣以此建立了林邑國,不過當時的日南郡依然掌握在漢家手中,一直到了東吳時期才廢除了日南郡改為九德郡,不過同林邑國的糾纏還遠遠未曾停止。
在此之後的數百年裏,中原朝廷同林邑國互有勝負,而日南郡的歸屬也不斷易主,一直到隋朝大業年間,煬帝再次發兵攻滅了占據日南郡的林邑國,拓土千裏,使得大隋疆域一度接近湄公河口,並且新改置了比景、海陰、林邑三郡。
隻可惜的是,隨軍在攻破林邑數月後即班師回國,根本無法將這三郡真正落於實地,因此林邑國很快就重新複其故地,而後到了大唐安南都護府建立,中原王朝對交趾的幹預力度也達到了巔峰。
隻是隨著大唐陷入藩鎮亂禍之後,交州也落入了地方藩鎮之手,特別是在南漢朝時期,交州為南漢高祖劉岩所據,隻可惜後來隨著當地土酋吳權叛亂之後,交州便開始漸行漸遠,逐漸脫離於華夏的控製。
到了宋朝的時候,丁部領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並且仿照華夏自稱皇帝且使用太平為年號,算是正式宣布脫離了華夏的範疇,在而後的數百年裏,交趾也出現了多次變亂,先後出現了黎朝、李朝、陳朝等等一係列政權。
盡管後來陳朝內亂,明成祖皇帝朱棣趁機出兵重新占據了交趾,並且將所謂的安南王國改為了交趾省,納入到了版圖之中,可是到了這個時候,已經闊別數百年的交趾已經產生了自己的本土意識,對於漢化存在十分強大的抗拒心理,以致於內亂橫生,逼迫明朝不得不放棄了對交趾的控製。
“交趾之失,絕非隻是軍事之失,更多的則是政治之失、文化之失,諸君不得不為之鑒。”
寧渝感慨了一聲,實際上後世針對交趾的問題也研究得十分深入,因為相對於華夏其他地方,交趾其實存在幾分特殊性的,就像同時期的燕雲十六州也與漢人王朝相隔了四百餘年,可是燕雲依然能回歸華夏核心,而交趾卻徹底離散。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跟交趾地方勢力的不可製有很大關係。
就像當年朝廷選派的最後一任靜海軍節度使,其實本來由獨孤損前往擔任,結果因為政治鬥爭的緣故,導致這一職務被本地人曲承裕乘機竊取,再加上當時中樞對地方控製力度每況愈下,導致靜海軍節度使一直在曲氏部將、牙將裏流轉,交趾行政係統的本地化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此外,由於交趾陸路交通不便,宋人前往交趾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海路,因此從客觀上也限製了對交趾的控製,在這種情況下,交趾地方的獨立意識自然也就越發強大,再加上中樞朝廷一直到了北宋時期,都對交趾帶著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甚至伐交趾時還出現大敗的情況——交趾的獨立自然成為了難以避免的現實。
像明朝雖然控製了交趾,可是同樣由於地方勢力抬頭的原因,導致中樞在交趾的統治成本高到嚇死人,再加上一旦中樞出現人為因素的失誤,也就導致明廷的統治無法繼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