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劍氣路線之爭(2 / 2)

說到這兒,高仁看著漲紅了臉的劍氣兩宗人馬,繼續道:

“你們這是在練武呢,還是在講三綱五常?

要是練武,就給我好好地練。

要是講三綱五常,自己回家找老婆孩子逞英雄去。

什麼以劍為體,什麼以氣為體,說到底爭的不就是先以煉精為主,還是先以煉氣為主嗎?

這又有多大的區別,精氣神,俱為人之三寶。

所謂煉精、煉氣之爭,不過是因為煉精見效快,勤煉劍招三五年就能有立足江湖的資本,較之煉氣非十幾二十年勤修苦練方有這立足江湖的資本,在時效上要占很大的優勢。

可煉氣也有煉氣的好處,雖然前期見效慢,不如煉精可以速成,可後期一旦修煉有成,那便是後來居上。

煉氣不像是煉精,一旦年老體衰,武功也會跟著下降,反而是越老越吃香。

故而你們劍宗的前輩,便想著把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以煉精為主,煉氣為輔。

這樣前期既能速成,後期又不虞有年老體衰,武功跟著下降之憂。

而氣宗則是恰恰相反,認為既然最終都要走到煉氣這條道上,那幹脆就以煉氣為主,劍法招式隻要夠用,能夠自保就足夠了。

所以那《葵花寶典》不過是個導火索,你們的劍氣之爭,實質上不過是探索武道時,因理解不同而產生的路線之爭......”

高仁一邊唾沫橫飛地說著劍氣之爭的根源,一邊偷眼觀察著嶽不群、封不平兩人,見他們都在自己的‘王霸之氣’下,被訓得像孫子樣,心中那就叫一個得意。

其實他能想明白劍氣之爭的根由,也就是最近的事,還多虧了師父風叔的指點。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現在拿來訓斥華山劍氣二宗之人,一抒心中快意。

當初師父一句自宋代理學成為顯學以後,能修出浩然之氣的大儒自此近乎絕跡,一下子便點醒了高仁。

讓他明白了為何自己能夠修煉出帶有浩然之意的華山真氣,而嶽不群這個和他天資相差無幾的人,卻隻能修煉出死物一般的華山真氣。

因為他高仁壓根就不明白理學是什麼,反而是前世生在地球種花家的他,正身處在種花家步步崛起,逐漸轉盛的壯闊時代。

既跟著種花家一起品嚐過忍辱負重的屈辱,也跟著經曆過種花家閱兵時,高超音速導彈一出場,那兵威赫赫鬼魅驚懼的揚眉吐氣時刻。

由此家國天下的那種蕩氣回腸,無不深深地被時代烙印在他靈魂深處。

也正是因為這一縷的神意,讓他修出了華山真氣中的浩然之意。

而嶽不群則是受時代所限,受理學所桎梏,無法領悟這一層浩然之意。

想到這兒,高仁是既感激,又是感歎,對在場的華山劍氣兩宗人發自內心地感慨道:

“你們呀!都不知道什麼是後發優勢,是坐擁華山派這座寶山而不自知,個個都把自己弄成了捧著金碗要飯的乞丐,真是既可憐,又可恨,還又可悲。”

他之所以如此感歎,卻是想到在五嶽劍派同時衰落的一百年以後,其它四派都是湮沒無蹤,唯獨華山派卻能憑借混元功再次崛起,力壓少林、武當成為天下第一大派,豈是沒有原因。

所謂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

那袁承誌不正是憑著一腔熱血,這才讓混元功顯露出它本來的麵目。

唯一可惜的是,那時養吾劍已是失傳,獨讓金蛇劍逞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