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心態崩壞(1 / 2)

看到病床上臉色蒼白的太姥爺,李忠信的心就好像是被狠狠地揪起來了一般。

李忠信沒有想到,這次太姥爺的腳被砸壞之後,太姥爺的反應會那麼大。

正常情況下,無非就是腳麵被砸了,有兩根腳趾斷了,並沒有什麼,但是,他的太姥爺的年事已高,已經七十三歲了,聽說一年半載無法自己走路,對於老人的打擊很大。

原本腳麵被砸壞了就上了一股火,一聽醫生說這次腳麵被砸得十分嚴重,一年半載自己無法走路,一股火一下子就讓他半側的身體不好使了。

李忠信在後世的時候清楚這種病情,主要就是跟自己上火著急有關係,像太姥爺這次一下子半身不遂,其實就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

如果放在李忠信重生的時候,這種疾病根本就算不得什麼,但是,在八十年代,一旦出現半身不遂,出現了這樣的一種癱瘓情況,基本上是治療不過來的。

王秀太在這個時候的狀態十分不好,更是自己念念叨叨地叨咕著這次他恐怕活不過七十三了。

我國民間有一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意思是說,人們活到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是個不吉利的“坎”,容易在此時死亡。

李忠信的太姥和太姥爺兩個人都很是迷信民間的俗語,基本上兩口子一輩子就都是按照民間的俗語來過生活的。

王秀太今年七十二周歲,在東北這邊按照虛歲來講,正好是七十三,平日裏呢!王秀太十分注意這個方麵的事情,很多時候,連出遠門都不出,就怕七十三歲這個坎過不去。

他沒有想到,禍從天降,哪怕是在家裏沒有出去,就是買了個年年都買的秋菜,都能夠遭遇到這樣的一種情況。

也正是因為這個情況,導致老人的心態一下子就有些崩了。

李忠信心中清楚,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齡的數字,與我國古代的兩位聖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齡有關。孔子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死於公元前四七九年,周歲為七十二歲,虛歲是七十三歲;孟子生於公元前三七二年,死於公元前二八九年,周歲是八十三歲,虛歲是八十四歲。

因為古代人的年齡都是以虛歲來計算的,所以孔子是七十三歲死的,孟子是八十四歲死的。

我國古代,對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學說在我國也有巨大的影響,故認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齡是不吉利的,也怕人的死亡年齡學習孔孟,故說是老年的“坎”,於是這種說法便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了。

在我們周圍的老年人中,73歲和84歲死亡的,並不比其他年齡的多。

一個人壽命的長與短,取決於多方麵的因素,而保持心情愉快是極其重要的,所以,為這種毫無科學道理的信說法而憂愁,實無必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壽命在逐年增加,後世的科學研究表明,人到70歲之後,衰老的速度和身體原有疾病的發展,反而因代謝遲緩而有所減慢,因此,73歲和84歲並不是“危險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