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江城新區博物館(1 / 2)

李忠信這幾天感覺到有了一些鬱悶,想做的事情還沒有開始做呢!各種事情就又上來了。

周五晚上,他不得不在封半山的開車護送下返回了江城。

在家裏和父母簡單地說了一些關於學校方麵的事情,又談了一會兒其他生活方麵的事情,李忠信便洗洗睡了。

這次李忠信回到江城這邊的事情,是其他人無法處理的。

李忠信在八幾年的時候收了很多古董,之後又從蘇聯那邊和英法等國弄來了很多好古董,這些一直都被他收藏了起來。

江城市博物館這個時候也已經建設了起來,需要他回到江城這邊見一見陳衝,以及陳衝他們從京城那邊請來的幾個專家。

李忠信要和這些專家學者看一看,他搞了那麼多的古董,有什麼樣子的老物件能夠做江城博物館的典藏品,什麼樣子的古董可以作為擺設。

博物館裏麵的物品放什麼東西都是有說法的,而且呢!展覽什麼東西也有一定的講究,沒有李忠信的拍板,沒有李忠信的同意,這些古董什麼的陳衝他們真就沒有話語權。

江城新區這邊,李忠信準備做得很充分,基本上是五髒俱全,博物館也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李忠信認為,博物館要建設,而且要建設得夠規模夠好,讓人們能夠更多的看到中國的文物,了解中國每個朝代或者是每個時期的文化。

李忠信比任何人都清楚博物館是做什麼用的,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並對那些有科學性、曆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

“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讚》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

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中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中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

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於1936年6月6日動工建設,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第一座也是當時唯一一座仿照歐美第一流博物館建館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

中國對於博物館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對其定義也有過多次修改。

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博物館協會認為:博物館是一種文化機構,不是專為保管寶物的倉庫,是以實物的論證而作教育工作的組織及探討學問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