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信覺得,國家在這個時候搞的這個國有企業改革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決定,會讓地方政府緩解財政壓力,國家環境財政方麵的壓力。
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很多企業已經是舉步維艱,而且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他們企業哪怕是一直在生產,也是讓國家賠錢的。
企業不賺錢,賠錢,賠的錢還是國家的錢,國家沒有足夠的稅收,沒有財政開支,對於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在這個時候,積極采取更為靈活和大膽的改革舉措是一件的好事情,對經營狀況較好,產品有市場,但缺乏資金的企業,通過產權界定,采取資產責任股形式,吸納職工、自然人、法人等參股,改製為股份製企業。
對生產經營陷於困境的企業,切出部分淨資產以置換職工身份,組成股份合作企業,以兼並、劃並、參股、控股、劃轉等方式,重組為企業集團。
經營者以有價證券或不動產作風險抵押金,以安置消化職工為前提,每年向財政上繳一定數量的國有資產占用費,進行多種形式的租賃。
利用企業地理、技術、產品等優勢,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管理,對企業進行嫁接,以盤活國有資產,解決債務、人員包袱為目的,將整個企業或企業部分資產進行產權轉讓(即拍賣、出售和破產)。
這樣以來,企業的資產盤活了,國家減輕了負擔,輕裝上陣,這樣才會有著快速發展的情形。
李忠信心中清楚,通過以上大刀闊斧的改革,會讓一大批中小型改製企業重新煥發了生機。
雖然這樣做,也會讓相當多的企業消失在茫茫歲月的長河之中,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這個其實就是取舍之道了,沒有舍,就沒有得,想要發展,就需要陣疼的割肉。
就好像是江城的豆製品廠,在這個時候不破產,繼續經營下去,那麼,就是在損害國家的利益。
如果能夠通過拍賣以及兼並等一係列的措施,絕對可以把這個廠子的負擔從國家的負擔中摘出來。
這個豆製品廠,可以賣給其他的企業,也可以用賣出土地的情況獲得大量的資金,讓這些工人有一定的去處,讓這個廠子的退休人員有生活方麵的保障。
李忠信覺得,豆製品廠賣出去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哪怕不在原地建設企業,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這個事情呢!主要是因為豆製品廠等等占地麵積和地理位置在那裏放著呢!
這個豆製品廠所在的位置是江城西林路的西側,雖然不屬於那種純粹的市中心,但是,在忠信公司開發了江城新區以後,隻要是離江城西部近的地方,今後如果不出現什麼意外,都會成為很好的位置。
隻要是有眼光的人或者是大企業,把豆製品廠購買下來,都是穩賺不賠的,隻不過這個時候有這樣一種眼光的人很少。
李忠信隱約記得,後世的時候,豆製品廠是直接破產的,企業的職工都下崗了,過了很多年以後,那個地方才被全部蓋上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