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兩百三十一章說辭(1 / 2)

李忠信心中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個時候,全世界各國都有專門應對國際金融炒家的風險應對機製,這些應對機製呢!一般來說基本上就三種,是外彙幹預、提高利率以及交易管製。

貨幣當局在即期和遠期外彙市場購進本幣,可以穩定彙率;提高利率可以抬升炒家借入本幣的成本;交易管製可以直接限製炒家的攻擊手段。

但是,每種措施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其中外彙幹預,受限於外彙儲備的數量,每一個國家外彙儲備的數量都是不同的,而且,外彙的數量基本上就是硬的經濟實力和真實的資產,

一般情況下,每個國家都要儲備外彙,這些外彙儲備是這個國家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

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彙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彙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係,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彙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彙儲備幹預彙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彙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

而第二種提高利率的方式呢,除了可能會給國際金融炒家提供進行攻擊的機會外,還會對經濟體內部產生負麵影響,如果財政和金融係統本身脆弱,則可能引發國內金融危機。

第三種的管製措施,在實施過程中的效果具有不確定性,有可能加劇市場恐慌。

麵對上述種種挑戰,如果被攻擊的經濟體又缺乏應對經驗,一旦應對不當,即使基本麵較為健康也會陷入貨幣危機。

李忠信對於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了解得很深,其中一部分還是得益於香港那邊上演的關於九七年金融危機的電視《創世紀》和新加坡那邊和中國合拍的《陌生人》,這兩部劇給李忠信的印象很深,也是通過這些東西,李忠信對於九七年的金融危機有了極為深刻的了解。

泰國之所以成為國際投機資本率先攻擊的對象,主要根源在於其自身,這個跟泰國自身的原因關係最大。

在1997年泰國貨幣危機爆發的前10年裏,泰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潛藏著過度依賴外貿、貿易逆差過大等結構性問題。

開放資本賬戶後,資本大量流入催生了股市和樓市泡沫,並加劇了信貸擴張。

跨境借款幾乎不受限,造成短期外債過高,由於泰銖對美元彙率保持穩定,1996年美元升值帶動泰銖升值,同時日元發生了貶值,都重創泰國出口,造成該國經濟下滑。

經濟外部失衡、資產價格泡沫、金融部門脆弱、基本麵負麵衝擊,給國際炒家以可乘之機。政局動蕩、政府頻繁更替也削弱了泰國應對危機的能力。

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李忠信心中早就已經確定下來,國際炒家在這個時候恐怕就已經嗅到攻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