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九十四章教育方式(1 / 2)

李忠信坐在汽車當中,和王珊珊通了一會兒話,告訴王珊珊他過一會兒就能夠達到清華大學那邊,讓王珊珊找一個比較醒目的地方等他。

掛斷電話之後,李忠信又琢磨了起來。

李忠信想到,中國的大學教育呢!如果按照來源來講,應該說是從歐美那些個國家照搬過來的,按照製度什麼的來講,中國在教育曆史上真的沒有這樣的一種情形,這個也是和明清以後閉關鎖國等等原因有一定的關係。

但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做學問而言,也算是大致相同,有很多事情都是差不多的。

清華的梅校長說過,教育的最大目的,無外乎是使群中之己與眾己所構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進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則此地無中外,時無古今,無往而不可通者也。

說白了講,教育的根本作用,在於使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人能夠安身立命,

梅校長所說的“相位相育”,其實呢!是出自《中庸》“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提倡的就是一種和諧理念。

上個世紀30年代清華著名教授潘光旦就將這一理念應用於優生學,提出“位育教育”的概念,在教育界影響至巨。而這樣的理念,遠非科學技術能夠包容,它是一種認識,更是一種情懷,一種素養。

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所謂和諧的人,正是指他身上洋溢著的人文關懷。大學不是技工學校,而是一個以身心和諧、人格健全、智力發展為培養目標的場所。

按照李忠信後世對於教育方麵的一些理解,西方教育是一種嚐試教育,先讓學生嚐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

而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李忠信曾經是大學的美術老師,這個時候也是學習美術專業的,對於這個行業的教授教給他們的知識,他就覺得有一些死板,基本上都是那種固定模式的教育。

不過呢!這樣的一種事情也不能說不好,畢竟李忠信在後世的時候看到的是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進步,而美國那邊開始逐步走向衰退。

李忠信對於交易這個事情還是比較重視的,從李忠信在江城那邊開了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的課程,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搞這個,通過中國的希望工程給全中國那些個貧困家庭孩子送去了他們需要東西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來。

李忠信一直覺得,中國與美國教育的差異首先在於兩國初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同。

中國初等教育將開發孩子的智力,孩子好處高分看成首要目標,李忠信在小時候就知道,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