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六百一十九章骨感的現實(1 / 2)

李忠信拿起桌子上擺著的z牌礦泉水喝了一口以後,他慢慢對葛慶紅道:“老葛,你對於這樣的一種情況,有沒有什麼不理解或者是反感呢?畢竟這樣的一種情況,你就基本上是屬於那種代工了。”

李忠信心中清楚,代工這個事情呢!在中國可以是比較普遍,代工可以理解是國際大分工環境下,生產與銷售分開的大潮流。但是相對而言代工方雖然免卻了對銷售的諸多環節的注意力分散,可以專注訂單下的生產,但是不能分享到品牌的價值。

一個人搞起來了工廠,那是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努力才能夠搞起來的,一旦放棄自己的品牌,那麼,成長的空間絕對不會太大。

“新品牌,意味著消費者不是很認同,大部分消費者都是希望買到好一些的品牌的東西的。

我搞起來了漁具廠這個廠子以後,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的渠道不成熟,銷售能力有限,可以這樣來講,生產出來的漁具雖然是好的東西,但是,卻沒有太多人想購買。

不但這樣,而且品牌的設計、庫存、廣告、營銷、渠道、銷售、售後都要工廠自己負責,賣不出去也要自己擔著。

我個人覺得,品牌需要先把錢砸到市場裏去,過幾年才能見到收益,而且這收益有多少也根本沒個準數。

人們對於釣具和魚餌這些東西,需求量現在是越來越大,我們工廠對於這些東西也是再不斷地改進升級,在改進升級的同時,我們的負擔很重。

如果我們把錢都投放到廣告當中,把我們漁具的品牌做起來的可能性有沒有呢?當然是有一定的可能的,但是,這個事情卻是需要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最為重要的是,生產漁具的企業現在是越來越多了,我們在技術上以及一些生產上,並沒有太多的優勢,要有優勢,也無非是我們做這個事情的起步比較早,占領了國家一部分市場。

但是,隨著人們選擇性越來越高,那麼,這個優勢就會越來越不明白了。

白奉義和我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是征求過我的意見。白經理和我是這樣的,會以高出我們出廠價格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價格收我們生產的產品,然後在忠信公司的渠道當中進行銷售。

銷售出去以後的淨利潤的百分之三十還歸屬於我們漁具廠,這樣的一種銷售模式,我是比較認同的,如果我們工廠自己來做這個事情,我們還不見得能夠達到這個利潤的一半,甚至利潤還要少很多。”葛慶紅正色地對李忠信了起來。

白奉義和他建議這個事情的時候,葛慶紅也是做了很長時間的考慮才決定下來按照白奉義的這個事情來辦。

因為葛慶紅在售賣漁具的初期,就已經是感覺到了銷售的那種艱難。

作為一個新近加入的漁具生產企業,無論從魚竿還是餌料方麵,都無法和國內外那些個大品牌相比,前期的時候他就已經遭受了很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