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陽光照射在鬆花江麵上,遠遠望去,一片波光粼粼。
青草和紅、黃的野花,被高懸天空那火熱的太陽蒸曬著,空氣裏充滿了甜醉氣息。
江邊的一片樹蔭之下,李忠信的右手擋著密密層層枝葉間透射下來銅錢大小粼粼光斑,心情愉悅地看著遠處忙碌的人群。
細品了一會兒王波最近一段時間的彙報,李忠信心中又萌生了新的念頭。
看到打魚、摘魚的人手多了,李忠信琢磨了一陣子以後,他把白雲鵬的三叔白奉義單獨叫了出來。
讓他和那幾個在打魚隊裏麵頭腦靈活十幾個人組成了一個運輸隊,負責騎車到江城附近周邊的鄉鎮去賣魚。
一個大二八的自行車後座上用鐵絲(八號線)做出來兩個圓圈,用鉗子固定住,從圓圈中間穿一根硬木棍子,棍子兩端無論是掛兩個筐,還是掛上兩條麻袋就組成了一個流動的運輸車。
八十年代和後世不同,出門的時候大部分都用自行車,壯年人每天騎行個幾十公裏都沒有任何,就是婦女馱上個百十斤的東西,都能夠騎行很遠的距離。
魚打上來的多,每天的銷售量加大,江城賣不完,自然就需要更多的人走出去,到江城周邊的鄉鎮進行售賣。
利益是驅動人們拚命工作的源泉,組成這樣的一種遠道的運輸隊能夠獲得更高的利益,李忠信自然不會放過。
最為重要的是,李忠信組成這些遠道運輸隊,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在周邊幫助他收集老郵票和一些老物件。
李忠信心中有數,這些騎行送貨的這些壯年按照他的安排,今後的收入絕對相當可觀。
一斤魚一、兩毛錢批發給他們,他們走鄉串戶進行換購,每斤大魚的價格有時候甚至能夠翻上兩三倍。
如果趕上那個地方有要舉辦婚禮的,一次就能夠賺到溝滿壕平。
八十年代初期,大部分人都不會經商,因為經商不光會受到大多數人的鄙夷,而且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一個人如果有著穩定的工作,是絕對不會考慮經商的。
這個時候,物資都是國家控製,就是想要經商也需要有東西賣才可以,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城市人不喜歡經商,更不想當那種走資派。
而郊區的農民就不一樣了,郊區的農民地少不說,還沒有其他的收入,靠天吃飯得看年景,年景好了,無非就是多出來一些口糧,能夠讓家裏人吃飽。
要是趕上年景不好的時候,家裏麵甚至都會揭不開鍋。
在忠信公司裏麵去各個地方賣魚,每天的收入足以超過城市裏麵的高級工人,隻要你能夠吃得了苦,到秋收之前賺到的錢,絕對要超過一年收入的兩倍,而且隻多不少。
夏天的時候在家裏麵呆著,錢絕對不會和餡餅一樣從天上掉下來。
李忠信對於他們這些人的要求並不是很高,他們每天在忠信公司這邊領魚,都是按照批發的價格領取的,到外麵的村鎮或者是遠一些的地方,他們按照零售價出售。
李忠信設定的定價機製很簡單,零售價可以按照路程的遠近來考慮加價的錢數,可是,加價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當地賣魚的平均價格以下,絕對不要高過當地的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