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泡沫(1 / 2)

“楊明,你對現在的互聯網行業怎麼看。”

“林姐,你想聽真話?那我得先找您拿一筆融資再說,我可不嫌棄錢多。”

“行,憑借你的技術就值1000萬美元,我投你。”

“泡沫已經足夠大了,未來半年之內就會到達極限。”

“什麼?這怎麼可能。”馬老師聽到這個觀點十分震驚。

對於林夏如來說,這是很常見的觀點,作為高盛集團的高級合夥人,她見識了太多公司的興衰。

成立於1869年的高盛集團是全世界曆史最悠久、最有權勢的投資銀行。從當年的馬夫門麵店到今天的華爾街大佬,從一間地下室一個雇員到如今上萬億美元資產的影子操控者,高盛經曆了無數次風雨沉浮,走過一個多世紀灑滿鮮血的征途,終於登上全球金融的巔峰。從1929年起,世界上任何一次大蕭條和對美國之外的國家進行的狙擊,高盛都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高科技股到高油價,高盛主導了大蕭條後的每一次市場操作,高盛號稱是泡沫製造專家,沒有誰比它更會製造泡沫,也沒有誰比它更會引爆金融核彈,包括剛剛過去的亞洲金融危機,我們隻看到了衝在前麵的是索羅斯基金、老虎基金,但是在後麵提供彈藥、掠取果實的可沒少了高盛集團。

“說說你的想法。”

“好的,林姐,首先馬哥你也別驚訝,我是根據目前互聯網創業的火爆形式來推論的,在股市裏有這樣一句話,如果連公司的大媽都在討論股票如何賺錢的時候,股票馬上就該崩盤了,大家該撤退了。”

“這個倒沒錯,擊鼓傳花,目前的行情能火多久,誰也不知道,我們肯定不能當最後一棒。”蔡哥說。

“對,目前華美互聯網行業,可謂什麼牛鬼蛇神橫行,什麼人都來創業,1998年的美國互聯網,已經繁榮到巔峰,甚至是畸形。泡沫越吹越大,導致但凡流量大的網站、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其融資動輒就幾千萬甚至上億,國內的幾十萬、幾百萬美元,對比起來就是小數目了。現在投資者都對互聯網有著盲目熱情。不管你是否賺錢,不管你的盈利模式缺乏可行性,隻要你流量大,隻要你名氣足,那就瘋狂的砸錢進來,比如國內那幾個。”

楊明沒有說錯,現在美國有一家網絡雜貨配送公司叫Webvan,去年營收剛剛破1000萬美元,現在已經被華爾街估值15億美元。今年年初這家公司IPO上市,其估值迅速增長到80億美元!

此時還有個剛剛成立的Pets公司,明年就直接整上市了,從注冊到上市不足一年時間。風投公司之所以看好,隻因為這家網站在做宣傳的時候,其襪子玩偶讓人耳目一新,於是各種砸錢投資,想趁著網絡股大火撈一波。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更不要說過國內了,中華網那樣騙錢的破網站,去年上市都能股價暴漲,炎黃在線有一個域名就可以估值上億,幾個海歸大學生就可以炒作一個故事,其實連他們自己要做什麼都沒想清楚。

林夏如沉默了兩秒,“楊先生,你的直覺真準。”

現在美國投資界對互聯網有兩種看法:

第一,互聯網才剛剛興起,股票還能大漲十年。這是說給投資人和股民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