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還東西不是主要,關鍵是羅安怎麼回複對方。畢竟有真有假、有成品有原料,如果他有一句話錯,那可就要倒大黴了。
可這一點完全難不倒羅安,他敢漂洋過海的來這裏混,那絕對是膽量和智勇雙全的角色。
所以,羅安告訴貝勒,金匠的年紀大了,短時間內沒做完就累病了,現在正喝中藥調理呢,可我怕貝勒您著急,就先回來給您交代一聲,打造好的成品也先帶給您驗驗成色!
貝勒見沒用的金子就在眼前,而且都是真的,潛意識裏就以為羅安沒有藏私。而這一點,在騙術中叫做晃眼,也是計中計圈套圈裏的第一環節!
不過,貝勒沒有完全的相信羅安,畢竟成品物件裏頭是不是摻了假料,這都還沒有落實。
所以,貝勒麵上帶笑,先用眼睛觀察那些成品,見其中的做工和成色依舊精妙毫無缺陷,他對羅安的信任度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而這第二關眼看一關過去之後,自然要到第三關檢查真假了。
可當時沒有現在那麼精密的檢測儀器,以當時九成九的人,他們驗黃金也不過是利用黃金的一些特性來判定真偽,比如貝勒剛才看成色。
但銅器上的黃金成色被羅安用特殊的金漆瞞過去了,那黃金的其他特征又是否能瞞得過貝勒呢?
譬如硬度這一點。用現在的話,黃金易鍛造易延展,相比起其他的金屬,在硬度上也是獨一份的特殊。所以,古人對黃金硬度的測試基本有兩種,一是稱重量,而是用牙咬來試硬度。
但羅安早有準備,那些銅器在刷漆之前,都被他用一種極其特殊的藥水泡過,不僅沒有銅臭,就連硬度也與黃金相差不多。
至於重量他就更不擔心了,這裏的每一件銅器都是他設計過的重量,貝勒要想測重量,也不過是拿真金和器物作比較。
可很顯然,這一招沒什麼意義。羅安知道貝勒的單塊黃金有多重,畢竟是貝勒爺親手把自家的黃金交給他的。再了,羅安把兩成的黃金還給貝勒,就是要他利用還回來的金子與銅器相比。
看到這裏或許會有人問:難道貝勒就不能打家裏拿新的黃金和銅器相比嗎?
這點當然可以,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貝勒的黃金早就被羅安看過了,之前有了那麼多的金子可以被他計算,所以,不管貝勒拿不拿新的黃金出來,這些銅器都可以與其相比!
反正簡短截吧,羅安利用外洋的技術和自己膽量與智慧,成功玩了一出瞞過海,並且在貝勒那邊獲取了百分百的信任和口碑。所以,經過這次的考驗,不僅這個貝勒對他信任有加,就連別人也都找他幫忙打造金器了!
但羅安非常的謹慎,不管誰把金子給他,他都會計算好每件銅器的重量和成色,然後才會交還給對方,而這一來二去,羅安手裏的黃金可就是一個大數了!
可惜,騙局再怎麼漂亮也不會做到百分百的成功,而最終的敗露,也使梁家的手藝徹底失傳。
那是一次非常巧的巧合,其中有一個大人物請羅安打造金器之後,大人物得到了完美的假貨時,他家裏的一個下人不心手滑了,把一件金器摔在霖上。
如果是件的金器沒啥事,羅安的金漆很黏,既不掉渣也不掉色,如果高度適當的話,也不會出現坑窪的變形。
可巧的不能再巧了,那個下人失手摔掉的‘金器’居然是一個實心燭台,而掉落時的位置和時間,正好是給燭台換蠟燭的時候。
要不這個故事很滑稽嘛!你誰家打金器做燭台呀!而且還在麵上擺著用!也不知道這個大人物到底是誰,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個傻子!
但也因此,羅安的騙局徹底崩盤。因為那麼高的位置上掉下一個實心的‘金疙瘩’,‘金器’本身不僅沒有半點的變形,竟然還把人家屋裏的地磚砸碎了,下人驚慌之餘撿起來一瞧,當即就拿著東西給主家看了!
結果自然不用多,無非是那位二到極點的大人物差點沒氣瘋,羅安的騙局也因此敗露!
隻是這個羅安很機靈,他早就給自己留好了退路。所以,等各種人物找上門來時,這缺德的洋人早就跑沒影了。
沒抓到羅安,所有人都不痛快,所以被騙的人們聯起手來找他,同時還調查這些銅器的出處。
有人就對銅器看出了線索,:就這種手藝的人,咱們這片不會超過三個,無非是誰家的誰,還有他家的那個誰,以及城東的梁鐵匠!
呃....那倆鐵匠沒必要起個名字了,用‘誰家的誰’形容,我覺得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