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決定將剩餘的士卒並入勇衛營,陣亡者每人賜銀五十兩,火化後送歸原籍。傷殘者每人賞銀三十兩,願意留在京師的便安排到皇莊裏,願意回宣府的則隨同陣亡將士的遺骸同歸。最終絕大多數傷殘士卒選擇了回籍,十餘名老家已無親人的選擇進了皇莊,崇禎賜給每人十畝田地,隻要佃租出去,每年收租子就可以。然後命人在皇莊裏修建兩所大的院落供他們居住,找了幾名婦人負責給他們做飯洗衣,也算是殘有所養。
眼看著秋分已至,早晚已經有點涼意。
由於明年有三年一度的春闈,一些家境比較好的舉子已經提前趕至京城,備戰明年的科舉。
其實大部分都是奔著京師裏的關係來的,想花錢打通門路,多參加一些聚會,結交更多的朋友,說不定新結交的朋友裏就有上榜的,這樣的關係將來很可能就能用的上。
崇禎對這幫朝廷未來的中堅力量並無好感。這些讀書人中有很多已違背了修齊治平的初心,參加科舉純粹是為了將來當官斂財。
四書五經對於治國理政並無大用,執政者需要的是實幹的能力。對於這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生來講,當官之後踞坐大堂才是為官的本分,征收賦稅錢糧、修渠打井等瑣碎之事自有書吏衙役催辦,自己隻需與一眾士紳吟詩賞月便可。當然了,偶爾也要下鄉做個親民的樣子,以示朝廷與民同樂的姿態。隻要每年上繳的賦稅完成,士紳們節禮豐厚,給上司們孝敬不斷,朝堂裏再有為自己說話之人,到時三年期滿,繼續升官發財就可。至於治下百姓是否貧病交迫,那是聖人該考慮的事,一群賤民的死活有那麼重要嗎?
升官發財崇禎並不反對,可是注重私利的同時,你們能不能讓治下百姓的得到實惠和好處呢?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吧?
這些前來應考的舉子算得上是讀書人中的精英了,隻要好好利用,將來執政一方未必不見得不是個人才。現在關鍵是如何引導他們向實用性的人才轉變,這個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如何開頭。
崇禎計劃中的監察體製需要用到大量的讀書人,明年參加科考的數千名舉子中隻有幾百個幸運兒能中榜,其餘的將會回家繼續等待三年,這其實也是在浪費人才。在這個文盲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代,讀書人確實比普通人的眼界要高出不少,見識也更廣博一些,這些優質資源閑置實在可惜。
考慮良久之後,王承恩於夜間造訪了溫體仁家。
一個消息忽然在趕考的舉子中迅速傳播開來:因大明連年幹旱,致使田畝絕收,饑民遍地,再加上流賊肆虐、建奴狼顧等因素,朝廷既要保靖,又要安民,財政已經十分拮據。有鑒於此,聖上有意取消崇禎十年的科考,順延至四年以後舉行。
這個消息一出,頓時在讀書人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每三年一次的會試是多少讀書人翹首以盼的盛事,十年幾十年的寒窗苦讀為的就是這一天。如果僥幸中榜,那直接就是烏雞變鳳凰,身份立馬不同。若是取消明年的科舉,這些讀書人就要再等四年,到那時,現在的靠山還在不在朝堂也是個未知數,自己上榜的可能性就會變小,很多年齡偏大的舉子更是再經不起四年的等待。局勢動蕩天下皆知,但此時更不該停了會試,局勢危殆之時正是我輩大顯身手之際我若中榜,當盡自己才智掃寇安民,以慰平生之誌!
外地來京的舉子以及京城本地明年應試者,皆是憤憤不平。很多人言辭激烈,直言定是朝中奸臣蠱惑,聖上在被蒙蔽的狀況下才貿然做出如此之舉。朝廷如此行為,定會民心大失,大明將有不測之危。許多舉子家中與朝官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於是也借著拜訪的機會,大肆指責朝廷的這一違背民心之舉,極力攛掇這些叔叔伯伯表舅二姨夫們上本反對朝廷的決策。
在群情洶洶的輿論壓力下,內閣諸臣、左右都禦史、大小九卿遞本請見皇帝,商量如何平息這場風波。
乾清宮的大殿裏,崇禎接見了群臣。
首輔溫體仁率先出列,施禮後奏道:“坊間傳聞,陛下有意終止明年會試,乍聞之下,老臣深感詫異,此傳言真假與否,還請陛下賜教!”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9364/450798659.html
biqiuge8.co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