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2 / 2)

至於他和梁琦談論中表示的反感武夫那一套,也就是嘴上說說罷了。文人嗎,總是說一套做一套,你要信了就說明智商太低了。

對於武力鎮壓後士林的差評,陳奇瑜根本沒當回事。

風評要是管用的話,溫體仁早就被趕下台去了。

一萬句士林的好評,抵不上皇帝的一句話,這天下是朱家的,不是大家的。

為官之道不能太在意下層的評價,有決定權的人說話才管用。

經過兩天的忙碌後一切就緒,陳奇瑜準備率部前往揚州時,數名錦衣校尉來到漕運總督府,尋到陳奇瑜後告知他,欽差大臣、右都禦史施邦曜施大人已經抵達揚州,請陳奇瑜即刻前往揚州府署衙商談公務。

返京呈報的兩名北鎮撫司緹騎乘坐的快船,在行至運河臨清段時,正巧碰到施邦曜一行的船隊。在與通行的錦衣衛取得聯係後,兩名緹騎被帶上了施邦曜的座船,並將揚州、淮安有人預謀組織民變一事稟告給了欽差大人。

聽完緹騎的簡短稟報後,本打算在淮安府停駐,先與陳奇瑜麵談的施邦曜生怕民變突發,立即吩咐船隊加速航行,直奔揚州。

這一點上他不如陳奇瑜看的明白。

在交通訊息都十分落後的大明,想要組織起一場大規模的民變哪有那麼容易。

本來這次的民變最主要的力量就是兩淮三十餘座鹽場的數十萬灶戶。

可若是想要派人通知到每個鹽場是不可能的。分布於長達幾百裏海岸線上的鹽場,單單去一趟,然後將灶戶們招呼起來再返回揚州,那要多少時日?灶戶們又不是軍隊,接到命令拔營就走,他們都是些普通百姓,哪有什麼組織性?要真是想讓更多人參與的話,一個月能召集起來就不錯了。

程芳他們當然清楚這些細節,所以他們隻是派人知會揚州、淮安附近幾座鹽場的灶戶,要他們盡快趕往揚州府聚集。理由就是朝廷公然允許私鹽過境,搶奪兩淮灶戶的飯碗。

這個理由倒是非常充分,近段時間所產食鹽大量積壓的灶戶們本來不明所以,經過鹽商派去之人的解說方才知道,原來是有人來搶食吃了。

群情洶湧之下,近萬名灶戶紛紛攘攘的從各個鹽場開始向揚州府進發。

鹽商們當然不可能短時間內給他們提供大量的交通工具了,這數千人或是搭夥乘船,或是幾家相熟的趕著牛車,或是幾十上百人結夥走路,亂糟糟的趕往揚州府。

陳奇瑜早就估算過,這幫烏合之眾聚集起來至少要五到七日。要是梁琦聰明一些,不等這幫人聚集起來,直接將幕後的鹽商逮獲,就算這幫人趕到揚州,沒了帶頭之人,這幫人能成甚事?

但他就是不想指點梁琦,對錦衣衛他是恨之入骨,怎能讓這幫奸賊有立功的機會呢?

他現在就等著這幫人聚齊,那才是他陳某人建功的機會。

朝堂的位置需要功勞的積累,持續的立功才是展現才能的最佳方式,才會讓皇帝認可自己。

可錦衣校尉今日的知會讓陳奇瑜萬分惱怒。

這個該死的施邦曜,你他娘的急著趕來作甚?

陳奇瑜對於這些重臣了解的非常透徹,這幫人遇到這種大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和稀泥,最後以妥協退讓換取事件的平息。卻能得到朝臣和士林的好評如潮,落下個親民愛民,行事穩重,有古之名臣風範的上好名聲。

真他娘的晦氣!

眼看著到手的一場大功讓人攪黃了!

施邦曜這種朝堂老手可不似梁琦這種蠢貨那樣好哄騙,就算民變現在就發生,施邦曜也不會同意自己武力鎮壓的策略。

策劃這次民變的鹽商可都是大大的肥羊啊,隻要動用了武力,那幾人誰能逃得了?

民變一起,自己再遣人暗中殺人放火刺激一下,那揚州城肯定會亂。

隻要給那幾家鹽商按上個勾結亂匪、對抗朝廷的罪名,他們家的巨額財產順理成章的變成了皇帝和朝廷的。

到時不光是順利的幫皇帝拿下兩淮,而且還給皇帝送去一筆意外的大財,那自己的首功是十拿九穩了。

通過猜測崇禎的種種手段,陳奇瑜判斷皇帝並不想讓江南生亂,雖然也會惦記鹽商們的財富,但不願用強力打壓來獲取。

皇帝想穩妥的將鹽利掌控在手中,以一種自己雖不知道,但卻能讓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取得成功。

歸根到底,皇帝不想留一個惡名。

聖上的策略到是不錯,可就是太軟弱了。

自己不怕擔負惡名,可機會卻已失去了。

帶著一肚子氣的陳奇瑜乘船離開淮安,趕往揚州去拜見欽差施邦曜。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9364/448022432.html

biqiuge8.co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