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被幾位重臣誇的有點不好意思了,連連擺手笑道:“幾位卿家所言有些過了,朕豈能與太祖相提並論。朕此舉亦是出於對當前局勢之感觸下才引發的,但願能一改之前虛無奢靡之官風。溫卿之言亦是出自肺腑,朕已決意,往後會試亦如此般,選拔實用之材為朝廷所用。”
禮部尚書張國維施禮道:“此次會試既以策論為重,敢問聖上可有所指向?”
朱由檢沉吟一會開口道:“凡策、問、論、表、判,應俱以實事為重。不論是對前朝曆代乃至本朝之朝廷方略、軍事策略、民生大計,皆可舉例論證後闡述個人觀點。其言論無所限,可全麵涉及對國計民生討論及應對策略。朕希望看到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場麵,亦不會以言治罪!禮部可對眾舉子言明朕意!”
張國維施禮應下退回班列。
朱由檢繼續道:“適才溫卿讓朕警醒,朕思慮再三,唯恐取實用之材一事久而荒廢,故特此決意:從前不論。從今往後,無府州縣五年以上履曆者,將來皆無資格入內閣及六部任職主官!選入翰林院者亦需輪換出任地方官!此例是為永例,內閣擬旨用印後明發天下!”
眾臣聞言都是大吃一驚,乾清宮內頓時一片沉寂,諸人都是在思考剛才皇帝突然拋出的驚人言論。
朱由檢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做出的。
大明曆代的朝堂重臣大部分都是八股中的佼佼者,論起辭章典故、妙筆生花那肯定都是個中精英,但若是說起治國理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來,基本上很少有棟梁之才。他們和絕大多數讀書人一樣,對如何治理一方毫無經驗。
因為他們自讀書之日起,接受的教誨都是所謂聖人先賢留在紙張中的隻言片語,甚至就是這些先人們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看法。
這樣做不能說不對。先賢們的經驗和結論,都是根據他們那個世代事物發生的過程和結果而得出的,對後世之人有啟迪與警醒的作用,但時移世易,這個世界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隨著新生事物的不斷出現,單靠因循守舊已經無法應對當下所麵臨的各種局麵和問題。
這群掌握大明話語權的人其實並不比普通士子更有能力,隻不過是所處的位置給他們罩上了一圈光環而已,他們不具備真正的世家子弟處理事務的能力。
朱由檢其實更傾向於用優秀的世家子弟來治理國家,他對一部分世家出身的人抱有良好的印象。
這部分人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有著很高的個人修養與道德水準,做事講究原則規則,絕不偏激執拗,也不屑於從百姓身上牟利來滿足於自己的私欲,他們吃肉的時候也知道讓別人喝一口湯。並且這些人更善於與人溝通,遇事懂得妥協退讓,都想留下一個好名聲,做事絕不過分。
當然,他們的缺點也很明顯。自視過高、不接地氣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兩點。
如何讓他們變得更實際,對整個社會有更深的了解呢?
更多的接觸社會最底層的百姓,深入到民間去傾聽百姓的呼聲才是正道。
這會讓他們將來執掌更大權力後,在製訂相關方略政策時,能更多的考慮到社會底層人群的所需所盼,而不至於使某一方的切身利益受到巨大傷害,以致造成嚴重的後果。
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人就是世家子弟的傑出代表。
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們無論是眼界還是能力都遠超許多寒門出身的同僚,他們從小接觸到的人和事,為他們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和見識。
用現代流行的一句話來講,許多世家子弟的起點就是絕大部分人的終點。這些世家子弟中的佼佼者,格局遠勝出身寒門、後居高位者。
對於許多貧寒家庭出身的士子,朱由檢內心深處並不看好。
這些人由於自小家境不好,所以讀書時異常勤奮和努力,最終有部分人金榜題名後平步青雲。
但這些人掌權之後,由於窮怕了的緣故,所以對金錢美色的貪念遠超一般人。
他們會不擇手段的攫取大量財富以供自己享樂,對治下的百姓更加狠厲和殘忍,早就忘了自己和家人窮困時的淒涼與悲慘。
剛放下要飯棍子就打叫花子,這句俗語就是對這些人最好的寫照。
但不管怎麼說,甭管是世家還是貧寒出身,隻要科舉製度不變,將來治理天下還得靠著這幫人。這同樣也是一種平衡的策略,科舉也是寒門士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
絕大多數讀書人的夢想就是執掌大權,號令天下。一方督撫、六部主官、入閣參讚機務,這是官場中人都想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