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上、庸者下,這個想法太過理想化,你不打破固有的體製,怎麼做到?
雖然朱由檢已經給孫傳庭下令,在破而後立的陝西率先施行不拘身份、隻看能力選拔官員的舉措,但目前並未收到孫傳庭關於這方麵情況的具體奏報,看來他也不敢輕易更改既有的製度和規則。
文人集團對官位與權力的掌控很難被打破。
你一個胥吏雜官再有能力,但你一沒中舉、二沒中試,憑什麼就要做到地方主官?置我們這些寒窗苦讀的正牌舉人進士與何地?
朱由檢現在唯一想到的一點就是分權。
將科舉出身官員的權利分出去。
知縣下麵不是有縣丞、主簿嗎?那就試著加強佐貳官的權利,仿效後世的分管製度。
知縣知州名義上依舊是一地主官,大事還是由主官說了算,但具體辦事的權利要分散。
其實這些舉措都屬於細枝末節,朱由檢最終的目的就是減少官府對地方生產活動的幹預,最大限度的減輕官員胥吏對百姓商人的盤剝,尤其是各種巧立名目的收費行為。
如果按照比例來講,相對於大明一億左右的人口,大明官員並不多。
後世曾經有資料證明,大明從太祖到崇禎的兩百餘年裏,總共隻有十幾萬官員,其中進士官有兩萬多人。
也就是說,明朝皇帝手下最多時手下一共有兩萬多官員,比起後世龐大的公務人員群體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這兩萬多官員數目,還是按世宗、神宗這樣在位時間長的帝王來算的。
但雖然官員不多,但州縣衙門中的胥吏衙役雜役卻是太多了。
這些人的薪資朝廷是不會發放的,那他們怎麼養活自己和家人?
盤剝壓榨百姓就成了他們收入來源的最重要途徑。
他們采用什麼手段盤剝朱由檢雖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是想方設法從百姓身上搜刮。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讓百姓把對他們的仇恨轉嫁到官府身上。
但地方官還真離不開他們。
地方官府每年收取各種賦稅需要大量的人手,離開這些人誰去做事?
如何去限製這群人呢?
首先就是要將他們列入吃餉之列,讓他們成為體製中的一員。
其次就是限製雜役的數量,減少各種臨時工。
再就是讓地方錦衣衛加強對他們的監督,以狠厲的手段清除他們中的害群之馬。
對付這些人不會引起任何一方的反對,隻會獲得各方一致的好評。
這一切都要建立在皇權下到州縣之後進行。目前錦衣衛還未大規模的往州縣派遣,等掃盲運動完成後就開始下派,幾萬人的龐大隊伍,人手足夠使用。
禦史下派就有點麻煩,本身人手就少的可憐,每個州縣都派遣根本不現實。
這個也不難解決。
目前在京城準備參加會試的幾千名舉子不就是現成的候選禦史嗎?
朱由檢前段時間提出的重建國子監,就是他改革大明官場的一個最重要的手段。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9364/442452439.html
biqiuge8.co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