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1 / 2)

就在京城內,大明與荷蘭的談判有條不紊進行之中時,大規模戰事已經結束多日的遼東沈陽城內,孫傳庭與盧象升、邱民仰正在商討朱由檢關於戰後軍隊及將領安置的諭旨。

“建鬥、長白兄,聖上複設五軍都督府一事,你二人是如何看待?”

時節已至八月初,關內仍是薄衣短褐的季節,身處遼東的人們卻已是穿上了單衣。

由於戰事已熄,除了小股騎兵四麵出擊之外,整個局勢已經穩定下來,所以堂內三人都是身著常服。

在請示過朱由檢後,新的遼東巡撫衙門設在了多鐸的豫親王府中,這座曆時五年、耗資數十萬兩銀子建成的豪宅沒有在大戰中受到損壞,多鐸和多爾袞北逃時,或許還做著有朝一日打回盛京的美夢,故而沒有放火燒宅。

豫親王府銀安殿一側的偏殿中,孫傳庭與盧象升相對而坐,邱民仰坐在了盧象升的下首,一身青色官服的謝仁星則是站在堂下的一個位置,在聆聽大佬們談話的同時給三人端茶倒水。

謝仁星被邱民仰征用為巡撫衙門戶科主事,從七品的職位,負責戰後遼東一帶的戶口統計、組織農戶開荒屯田、興修水利等重要事宜的規劃安排。

“既是白穀兄發問,那盧某便拋磚引玉一番,有不當之處還望二位予以指正。

聖上之意圖十分明確,複設五軍都督府一為酬功,二為希冀恢複盛唐時,朝堂諸臣出將入相之盛景。此番思量亦是試圖改變多年來我大明文貴武賤之狀,抬高武人地位,最終使文武各司其職,將來再有戰事發生,則不再遣文臣領軍。

白穀兄,說不定此次覆滅後金一役,亦將是我等最後一次領軍出征了,嗬嗬,你我金戈鐵馬之生涯也將就此完結,靜心思來,心中終是有份不舍之意啊!”

隨著流賊和後金相繼覆滅,臉上始終一副肅然神情的盧象升也徹底放鬆下來,瘦削的麵頰也有了豐潤起來的跡象,氣色也顯得好看了許多,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

從崇禎二年在大名府組建天雄軍至今,整整十年的時間,這位大明的忠臣猛將率領著六千人馬,足跡踏遍了大明大半個北境,征程足有數萬裏之遙,期間也曾無數次陷入險境之中,而每次他都是身先士卒衝殺在前,帶領著天雄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如今禍亂大明的兩股勢力終於灰飛煙滅,將來他將會以閣臣的身份駐足朝堂之上,幾乎不可能再回到血雨腥風的戰場之上,這讓習慣了與將士們一道浴血搏殺的盧象升有了一份濃濃地失落感。

孫傳庭微笑著對這位忠直之臣的一番言論點頭表示了讚同之意,與此同時也把到了嘴邊的話咽了回去。

他心裏清楚,隻要是皇帝的方案對大明有利,這位一心為國的忠臣是絕對不會提出反對意見的。

在盧象升的眼中,不論文武,隻要心向國事,都是值得稱道和讚揚的,皇帝這次想借機提高武人地位的做法是恰當和正確的,如果自己再提出武人禍國論,那恐怕不會得到盧象升的讚同。

“下官雖是讚成盧學士之言,但心中仍有隱憂。

以文禦武之策行之百餘載,我皇明始終未有藩鎮之禍,可見此策仍有可取之處,如今聖上貿然改之,將來邊將無人鉗製,再有尾大不掉之勢,那朝廷將如何自處?

遼西將門初成之時,若是前得力文臣控之,豈有遼東近二十載之難?

而今朝堂之上,陳玉鉉、楊文弱、李夢暗等諸位有識之士俱在,為何會仍使此事過審?

下官對此事之成實是心有所憾,二位學士俱為統帥官軍多年、立下無數功勳之重臣,在聖上眼中亦是分量極重之人,若是二位上本建言,聖上也許會改弦更張、重審此策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