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完大明東北及北方的攻防策略,接下來就該是西麵了。
以曹變蛟為征西將軍、臨洮總兵,以羅世芳為征虜將軍、甘肅總兵,兩人各率五千騎兵輪流一路向西,在追剿流賊李自成殘部的同時,恢複盛唐時的碎葉、龜茲、於闐、疏勒等安西四鎮,打通古絲綢之路東段,清剿沿路土匪馬賊,護佑商路的安全。
在當今的大明,海上絲綢之路已頗具規模和活力。
朱由檢相信,在與荷蘭簽署友好合作條約以及全麵開海後,海上絲路將會給東西方的交流帶來更加巨大的便利和實惠,使得東西方在貿易往來的同時,在各種文明的交互碰撞中,誕生更加璀璨的新時代文明,從而促進和引領整個世界大踏步向前。
而與蓬勃發展的海上絲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暗淡和衰退。
這條由漢武帝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古老商路,曾經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彙之路,千年以降,給沿路國家帶來了數不盡的財富,讓無數各族各國民眾從中受益,但多年來由於各種原因,早已風光不再,沿路的許多小國也都消亡殆盡。
有鑒於重建絲綢之路給大明以及沿線國家人民帶來的巨大利益,朱由檢決定嚐試重新打通這條長達一萬多裏的金銀通道,為此,先行派遣騎兵掃清障礙就成了首要任務。
曹變蛟和羅世芳兩人可謂是年輕一代將領中的佼佼者。
不論是忠誠、勇猛、智略等各方麵,兩人都有遠超同齡人的巨大優勢,更加難得的是,兩人都非常的年輕。
曹變蛟今年才二十五歲,羅世芳二十七歲,兩人都處在當打之年,並且都是擅長騎戰,對開疆拓土、封狼居胥、建立不世之功有著深深地渴望,能有機會率領大股騎兵遠征西域、揚威塞外、恢複漢唐雄風,這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
為了給這兩名年輕將領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和支援,他們的後路就需要有一位穩健的重將給與強有力的支撐。
以曹文昭為鎮西將軍、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銜、青海總兵,除留下兩千人就地守禦外,率所部沿曹、羅二人馬蹄過處向西北進發,沿途重建漢唐時的重鎮,直至完全恢複安西四鎮為止。
這個過程將會是十分漫長和艱苦的,不僅僅需要軍隊,還需要大量的工匠和人口、糧草和各種物資的保障,更要有大量的官吏參與進去,以便對新建城市進行管理。
大西北惡劣的氣候、極度匱乏的各種自然資源、稀少的人口,這些都是製約絲綢之路重現輝煌的重要因素,如此條件下,隻能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去建設和恢複,幾十年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就已經很好了。
但這個基礎必須要打下,也許自己看不到絲路恢複後的盛景,可是這件事必須要去做,因為這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宏偉事業,總要有人開這個頭。
不管是打通絲路還是重建歸化城,這兩者都需要大量錢糧物資的持續投入,好在並不是一次性需要拿出多少錢糧物資,依照太倉和內帑的收入,也都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隻要這個戰略規劃做出來,其他的慢慢來吧。
現在已經是八月了,北地氣溫已經明顯下降,而大隊騎兵都還聚集在遼東,如果現在就往北、往西進發的話已經來不及。
考慮到氣候因素,朱由檢在聖旨中要求:三路軍隊沿著邊牆向西,在退進宣大防區後整頓軍伍,等待兵部和戶部運送所需物資,以及山西、延綏境內需要遷移的人口做好準備,相關官吏到位後,於崇禎十二年開春後開始進發。
在主要戰略布置完成後,剩下的就是打補丁式的安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