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1 / 2)

“啟奏聖上,臣以為,值此我皇明百廢待興之際,當務之急便是大興水利、組織農戶及災民開荒耕種,力爭兩三年內使北地糧食能夠自給自足,此方為上上之選,其餘諸事皆可放置一旁!”

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此事的是侯恂。

雖然老侯已經離任戶部尚書一職,但在新的內閣中,按照朱由檢提出的閣臣分工部司的要求,侯恂對口分管的依然是戶部,所以他對有關田地產出的事情依舊最為關注。

自崇禎九年皇帝下旨各地官府組織和鼓勵農戶開荒拓田,並製定新墾田地免租賦三年的政策後,經過各地官府上報的數據來看,在這一惠及萬民的政策紅利刺激下,戰亂平息的地區億萬農戶爆發出了巨大的熱情。

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全大明新增田畝達一千五百萬畝之多,如果按照每畝平均畝產一石糧食計算,每年新增糧食產量就有一千五百萬石之多。

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新墾田地三年免租賦期已至,按照後三年減半征收的政策,這些新增田畝每年可繳納租賦達兩百餘萬石,按市價計算,折銀當在一百餘萬兩左右,這種巨額收入足可使得戶部日子更加好過,這可是一份沉甸甸的政績,也是值得炫耀的功勞。

而如果按照皇帝的新策略,地方官府就會把一部分精力用在擴大大豆、油菜、花生等作物種植麵積上,而這些作物的產出是無法估價的,也沒辦法征到賦稅,雖然會有很多農戶從中受益,但太倉卻會因此減少不小的收入,這種對朝廷不利的政策必須要阻止其出台才行。

“啟奏聖上,民以食為天,與天下尚有千萬黎民急需糧米糊口之況來講,盲目擴種油脂類作物耗時耗力,更兼其占用良田,實為不可取之策。

聖上為民之初衷臣等盡皆欽敬,但此策最好後延數載再予以執行為佳。”

侯恂表達完反對之意後,孫傳庭也起身表示了對侯恂的支持,但他並沒有全盤否定朱由檢的策略,隻是委婉的表示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等過幾年溫飽問題解決了再出台相關政策才好。

在侯恂和孫傳庭兩人先後發表反對意見後,其餘眾臣也都紛紛發言,或明或暗的表態反對朱由檢的決定。

在這些臣子的眼中,萬千黎民隻要能有口吃的,就已經是朝廷開恩了,皇帝居然還想著讓他們吃的更好,這種想法實在是太過天真和幼稚。現在動蕩的時代雖說已經結束,但天災卻依然持續不斷,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讓萬千流民安定下來才是正道,其他的都是不足論的小節而已,根本沒必要推而廣之。

“朕適才已經把油脂之重要性講說一遍,諸卿卻是仍舊不以為然,諸般言論看似有理有據,但實是尚未認清此事緊要之處。

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麵積與種糧並無衝突,現今太倉已日漸充盈,早不複數年前之窘迫之狀,隨著陝西各府連續兩年糧食增產,更兼有湖廣、江南漕糧並無斷絕,加之靖海伯連年自外采購糧米輸入我境,隻要調配得當,北方受災各省民眾幾無斷糧之憂。

而隨著荊襄地區大麵積開發,明後兩年我大明缺糧之危便會得以根本緩解。更不提還有遼東肥沃之土,隻要措施得力,糧食新增以及山東需要朝廷賑濟之民眾數量巨減,一來一往之間會使形勢更為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