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子真不似一般蠻人,詭計多端啊,薑維聽了這話,暗暗乍舌,同時,又多了一層引狼入室的悔意。
……
薑維這邊和禿發樹機能貌合神離的算計著如何更多消滅鍾會軍的有生力量,鍾會和諸葛緒一邊關注著涪縣的戰況,一邊忙活著各自的難題(劍閣與雒縣外圍的敵軍),胡烈,觀望的同時開始加緊和北線的聯係,張翼廖化軍團與劉諶軍團則分別被阻擊於堅城之下,抓耳撓腮,眼下,也就是南中的霍弋比較清閑一些。
也就是在這時,離的最為遙遠的王迪,荊州牧王迪,終於坐不住了。
薑維的突然行動固然是震驚天下,但也就是一時熱鬧而已,畢竟,這條路又不是沒有人走過,隨著戰況信息的更多披露,這件事的討論熱度也就逐漸降溫了。
王迪關注的不是這個,讓他坐不住的信息是:薑維帶著一股數量不明的鮮卑人進來了。
因為路途遙遠,信息有點滯後,當涪縣周圍雲集了敵我雙方六萬多人馬,即將開展一次大會戰的時候,王迪知道的,還是最初的一萬多人圍攻涪縣。
他不知道具體有多少鮮卑人突了進來,也不認識禿發樹機能是誰,但是,鮮卑人三個字就足夠震撼了。
雖然後世在學習的時候,教材上已經將那段曆史用很和諧的詞彙“民族大融合”給概括了,但是,用腳指頭想也知道,這融合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王迪的印象中,所謂的五胡亂華,應該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為首,但不止這些,隻不過他們的知名度更大而已)借著西晉的“八王之亂”,趁亂反晉。根據大致上的數據統計,在五胡亂華之前,北方的居民數量達到兩千多萬,但是五胡侵略以後,漢人數量驟減到四百萬左右,僅有原來數量的四分之一。漢族的第一次險些被滅族,就是這樣在司馬氏的作死下發生了。
好在,本時空,出現了太多的變數,直到現在,西晉都沒有建立,沒有建立,所謂的八王之亂也就沒有發生,那麼,在曹魏傀儡政府內部展開的司馬炎與司馬攸之間的較量,相比之下,破壞力就小了很多,那麼,在王迪看來,為外族有機可乘的幾率也就幾乎不存在了,這也是他不著急做出太大的變動,而是采取“徐圖之”的原因之一。
誰曾想,因為曆史改變而僥幸沒死的薑維和鍾會開始了互掐,互掐就算了,還把外族給引了進來。
引進哪個外族不行,偏偏是這鮮卑族?
匈奴,不論曆史上多麼威武雄壯,無論分裂後出奔到了哪裏,總之,隋唐以後的中華大地不再有記載。
羯,政權被滅後,遭到了報應和反噬,作為俘虜幾乎屠殺殆盡,僅剩下一萬餘人投降了東晉,消融不見。
羌、氐,四分五裂(主要是前秦苻堅自毀好局),各種分裂,肢解,與他族融合。
唯有這鮮卑人,雖說北周滅亡後,以鮮卑族作為主體建立的鮮卑國家不複存在。隋唐以後,已不在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但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屬這廝最是凶狠,最能折騰。十六國時期,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國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並在439年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鮮卑族共建立十個國家。另外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穀渾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並。要不是有個孝文帝改革大興漢化,在王迪的心中,好感度就是負數了。
現在,你薑維居然將鮮卑人帶進了巴蜀?還這麼早?
偏偏這話還沒法說,你總不能將原時空的那些慘案拿過來直接進行政策宣講吧?鬼才信!
而且,王迪還沒法渲染這種仇恨度較高的民族政策,自己的小團體中,李流和李庠,這兩大支柱性人物,可也都是異族的行列中啊,宣傳的話,豈不是製造矛盾,形成隔閡了?
所以,王迪的籌備隻能悄悄的來,琢磨了好幾個晚上,終於決定:親自領兵西征,入川!
鍾會、薑維、劉諶、諸葛緒、胡烈、霍弋,還有那鮮卑人,反正已經打得亂套了,不差我一個了。
55906/495788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