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鄰村考察(1 / 2)

時間:二零一五年九月十二日

地點:平河縣八裏鄉白廟村

白廟村是八裏鄉下轄的另一個行政村,也是八裏鄉除了鄉政府中心街道之外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個村,就是放在整個平河縣裏評比,也能名列前茅。李中山周五到鄉裏去交危房統計的表,王鄉長看到李中山周末比較清閑,就安排他到白廟村去了解考察一下。

要說起這白廟村,它在十年之前的發展還不如大石橋村,那時白廟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種植糧食和蔬菜,但由於種的多是時令蔬菜,經常是豐產不豐收,賣不上價錢,所以白廟村也一直在貧困線上下掙紮。

轉機就發生在八年之前。那一年白廟村有幾個膽大的村民在省道旁的旱田裏搭了幾畝大棚,開始種起了大棚草莓。

草莓本來是春夏之季成熟的水果,但在大棚種植的條件下,卻可以做到冬季成熟,而冬季相比於春夏之季來說卻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日——春節,那幾名村民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敢於嚐試的。

春節是一個消費的大節日,水果的消費也是一個大類,不過傳統的冬季水果基本上年年就是那麼幾樣,像蘋果、香蕉、橘子什麼的,所以當大棚草莓剛一麵世的時候,一下子就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前往嚐鮮的人自然就絡繹不絕。但由於產量有限,大棚草莓的價格也開始一路飆升,從剛上市的七八元一斤上漲到十多元一斤,最高時甚至有二十多元一斤。

平河縣雖然是一個縣城,但消費水平卻不算低。尤其是在春節的時候,常年在外做生意、上班或者務工的浪子們也都陸續回家過年,手裏多多少少都會有些餘錢,而手頭稍微寬裕一點的人就不在乎多花個百八十塊去嚐個新鮮東西,所以大棚草莓並不愁銷路。

那幾個敢為人先的村民第一年就獲得了成功,其他村民眼見之下自然紛紛效仿。也有不少村民因為資金不足,就紛紛三五家合夥,最後也終於把大棚搭了起來,將草莓種了下去。

在隨後幾年,雖然草莓的種植規模一直在擴大,從最初的兩三畝一直到最後的六七百畝,但草莓的市場需求一直比較旺盛,所以市場價格並未下跌,一直保持在十八元一斤左右的高位。

就這樣,單靠一項草莓,白廟村馬上就擺脫了貧困的帽子,奔了小康,不僅如此,還一舉超越眾多其他村,排在了八裏鄉非中心村的第一位。

李中山向好幾個草莓種植戶了解了他們的創業過程,發現基本都大同小異,概括地說就是跟對了人,看準了市場,並且又肯吃苦耐勞。

而李中山本想著去采訪一下那幾名最先吃螃蟹的村民,卻得知他們早已搬到城裏做生意去了。

不過李中山卻知道大石橋村無法複製白廟村的成功,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白廟村的地理條件比較優越,它不但有繁忙又穿境而過的省道,還有緊鄰省道兩側將近八百畝的旱地,這自然條件在周圍百十裏路的範圍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若沿省道往其他方向走去,路兩側不是街道就是城區,不是河流就是丘陵,很少有合適的旱田;所以,即使沿途有其他村莊想模仿發展草莓產業,自然條件也不允許。這就使白廟村的草莓在本地既沒有競爭對手,又避免了盲目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