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嚐試(1 / 2)

下午快到黃昏的時候,李中山和黃國勇將挖到的兩棵毛竹筍拿到馬冬梅家,準備在晚飯時燒著吃。由於李中山和黃國勇二人不便做飯,就在馬冬梅家搭夥做飯,標準按每天十五元。

大石橋村的婦女們一般都擅長廚藝,尤其是四十歲左右的婦女,正值廚藝最巔峰的狀態,那對如何燒菜絕對是一點就透。所以當黃國勇把《舌尖上的中國》中關於竹筍的做法放給馬冬梅看後,馬冬梅立刻就明白該怎樣去燒毛竹筍了。

果然,到晚上開飯的時候,馬冬梅將一大盤誘人的竹筍悶罐肉端到餐桌上,李中山和黃國勇一嚐之下就再也停不下來,毛竹筍的爽脆甘甜與悶罐肉的軟糯鹹膩簡直就是絕配,一下子就讓他倆食指大動。他們兩人配著白米飯,不一會兒的功夫就將那一大盤新鮮竹筍消滅的幹幹淨淨,最後都還意猶未盡。

在品嚐之後,李中山明白大石橋村毛竹筍的品質絕不輸於外地的同類品種,隻是因為當地的飲食習慣才一直被埋沒,所以他立刻下定決心要發展線上的銷售渠道。

當然,李中山也知道馬冬梅做的毛竹筍好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料非常新鮮,因為他和黃國勇是剛一挖到竹筍就送回去燒菜了,中間幾乎沒什麼停頓,所以如果他想了解更真實的味道,就得再嚐一下放過幾天的毛竹筍,畢竟快遞的郵寄也需要幾天時間。

第二天是星期五,李中山照例一大早就到鄉裏向王鄉長彙報大石橋村的各項工作,而這一次,他主要彙報兩件事:一件事是西衝公路的征地情況,另一件事是來年西瓜種植的脫貧項目。

王鄉長仔細地看著李中山交過去的一摞資料,一直看了半個小時才與李中山聊起來。

“現在西衝公路的地已經征好了,下一步你就得準備發動村民去整理路坯,這件事你是怎麼考慮的?”王鄉長問道。

“我是這樣打算的,現在因為手續還沒下來,不具備開工條件,我就先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正好也快臨近年底,在外務工的村民也陸陸續續地該回村了,所以人力肯定是不缺的;但我最擔心的還是組織工作不好做,畢竟是義務勞動,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覺悟。”

“這一點鄉裏也知道,你先放手去幹吧,真發動不起來的話,咱們隻好再想想別的辦法,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把這條扶貧之路修出來!”

“好的!”李中山鬆了口氣,但他也下了決心,要盡最大努力去發動村民修整路坯。

“另外你這個在河灘種瓜的項目我也看了,可行是可行,但是……總感覺有一點……冒險。”

“哪一點?”李中山問道。

“我感覺是在天氣上,雖然你查到十年以來在五六月份的天氣都沒有大雨,但萬一明年五六月份就有大雨活著暴雨呢?這在我們當地的曆史上並不是沒有啊!”

“王鄉長,你要這樣說的話我就不認同了。我也不排除明年五六月份有大雨或者暴雨的可能,但讓我說啊,農業本身就是一個風險大的行業,也不光是種瓜,就隨便種個什麼東西,碰到個災年,不照樣得減產絕收嗎?再說,就算風調雨順,能獲得豐收,但如果市場價格不行,最後農民不還是掙不到錢嗎?這些都是風險啊!”

“你說的對!不過我並不是反對這個項目,而是我覺得有辦法把這個洪水的風險再降低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