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煤都(1 / 2)

記憶裏有幾部相關的紀錄片,電影也有,電視上的也有,不過都是大同小異,說實話張彥明都不太喜歡,即不感人,也沒有深省,相當的平淡。

甚至電視版的連個中心思想主題都沒有,完全就是湊了一堆鏡頭平鋪直敘。

鏡頭是骨,音樂是肉,中心思想是魂,缺一不可。

張彥明覺得紀錄片也需要去表達一些什麼,而不是僅僅起到一個記錄的作用,應該也要引起觀眾的心理共鳴。

關於洪水的紀錄片就隻能去紀錄洪水的無情和災後的慘狀人們的悲傷無助嗎?

張彥明覺得未必。

偉人說過人定勝天。是說人肯定能勝過大自然嗎?不是,他是說,在大災大難大事件麵前,人們就會空前的團結起來,並獲得最後的勝利。

洪災已經發生了,再去反複的敘述,一遍一遍的揭起受災者的傷疤又有什麼意義呢?

水火無情這個道理千百年來沒有人不懂,再強調該不在意的人還是不在意,至於豆腐渣工程,那是管理部門的事情,全國老百姓再義憤填膺有什麼用?又有什麼意義?

新聞報導的側重和偏頗所造成的心理引導是無法估測的,為什麼從九十年代末開始公信力直經下降?不得不說在這裏他們的功勞真的特別大。

張彥明不是聖母,也不是什麼政治人物,但是他知道,不管什麼時候,愛國都應該是地球上每個人所必備的基本素養。

在記憶裏,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裏,愛國成了一種形式上的口號,主旋律成為了落伍,成為了大眾嫌棄的東西,軍人幾乎消失在大眾視線裏。

到處都在鼓吹娛樂,鼓吹奢糜,為了駁眼球枉顧著道德人倫。

這個國家曾經一度迷失了自我,造成了至少一代人的心靈缺失。

那就,盡自己的一份心意吧。

……

接下來的幾天,張彥明白天參加災後重建動員大會,晚上整理思路策劃紀錄片。

整體音樂他準備用黃河大合唱的配樂,在災情部分加上箏曲十麵埋伏和琵琶將軍令。

在部隊集結出發,以海陸空的姿態奔向戰場的時候,張彥明用了一首咱兵的人。

中間江州段送別時插上一曲清婉的歌曲邊疆的泉水來平緩一下情緒。

這裏他做了一些更改,邊疆換成了江州,泉水用江水替代。

戰士們奮不顧身與決口戰鬥的時候,團結就是力量響起。

片尾,軍旗招展黨旗烈烈國旗升起,一組戰士們泡在水裏,睡在堤岸,長眠他鄉的照片以及群眾哭送子弟兵的鏡頭配上為了誰。

全片最終以江總的講話收尾:中華民族,永遠不會被災難打倒,我們一定能團結起來,獲得最後的勝利。然後一曲五星紅旗結束全片。

整個片子的配樂配曲提綱整理出來,這個還需要回去和殷老師王老師商量,歌曲也要回京城錄製,暫時又沒事了,就是等著大家把鏡頭錄回來。

其實他對王少白和馬蕊他們兩組人並沒抱有多大的希望,打算著還是用各地電視台和部隊上的錄影鏡頭剪一下,讓他們去走一圈也不過就是讓他們鍛煉一下,感受一下那種辛苦。

當然,如果他們能拍回來比較滿意的鏡頭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