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芝華士的營銷(1 / 2)

“停。”黃山把劇本卷成一卷拿在手裏,敲打著手心。

機器停下來,幾個演員扭頭看過來。

“這地方,不對勸兒。那個誰,你喝多過沒?”

“沒有。”

“我感覺你也沒有。差點意思。要不你喝點?”

“我不會喝酒導演。”

“那不更好了嗎?都不用浪費。來,給他弄一杯。”

“導演,我真不能喝酒,喝點就多。”

“一杯。拍的就是喝多了,你沒醉過去哪演那效果?沒事兒,真大了就睡,體驗一下那種感覺,要是飄著能拍那就更好了。”

“導演,咱們這劇,沒有動刀動槍需要表現受傷的情節吧?”鄭仁在邊上摸著肚子問。

“滾蛋。要不給你加一場?”

大家都笑起來。

隨著開業演出的風波慢慢淡去,電視劇拍攝也走上正軌。這會兒酒吧出名了,白天也有不少慕名而來的,花錢買票也想進來感覺一下。

大部分人對拍電視劇這東西還是很有興趣的。

戰地日記截止到十月,票房已經接近五千萬,還沒下畫,感覺還能再挺一挺,小兵燕嘎子已經上映了。

這部兒童英雄片受到了上麵的關注,要求各級少先隊以及團委要組織學生觀看學習。

王少白又出差了,去找地方準備開拍小英雄係列的第二部,海娃(雞毛信)。

這是小英雄小海娃(兒童團團長)給組織傳遞雞毛信的故事,他和他的羊群遭遇了敵軍,一路上鬥智鬥勇,終於逃脫魔掌完成了任務,活捉了鬼子司令官。

這部電影在張彥明的記憶世界裏拍於五三年,獲得了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勝獎,是國內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電影。

這個故事並不是完全杜撰的,而是有資料記載,而雞毛信也不是憑空想像,是那個時期真實存在的,信上貼雞毛表示保密,緊急,必須。

現在黟縣檔案館保存著存世的唯一一封實物,八十年代郵電部門出三十萬元購買被拒。八十年代的三十萬是什麼概念?那會兒八級工年收入不到千元。

……

現在王少白他們五個人內部做了分工,王少白楊小山拍係列兒童電影,黃可孫麗和馬蕊在家拍電視劇。

黃可盯著這邊的歌舞廳,孫麗馬蕊兩個人準備過去接產業園的室內輕喜劇。

經過這一年多的磨練,幾個人都算是一隻腳進門了,現在需要的就是不斷的積累,邊實操邊學習。

有張彥明帶著,他們幾個人的成長都很快。算是走了紅運。

不過話說回來,當時班上十八個學生,隻有他們五個選擇了和張彥明一起。

機會是均等的,抓不住就不要怨天尤人,選了就要認,那些前麵嘰嘰歪歪,後麵看別人好了又這個那個的,永遠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

其實到不是拒絕班上同學的加入,不過張彥明也不會主動去叫哪個就是了,又不欠誰的。

其他人如果有想法想過來隻要敢找他說,他也不介意給個機會。

自己都不主動肯定就算了,資源就這麼多,自己拉扯這五個人已經差不多了,精力必竟有限。

年輕人嘛,最大的特點就是衝勁兒,懷著夢想和莫名的自信,總感覺自己不是池中之物。

由其是學生時代,大家心理上還比較平等,總弊著一定會超過誰誰誰這樣。成功的肯定也有。

學院在教學上還是支持力度相當大的,學生們隻要有想法,有思路,學院各方麵所給予的資源不能算少,設備人員也都是免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