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米芾的字(2 / 2)

看這裱工不難看出,這是於叔自己動手裱的。

孫叔戴上眼鏡,用刀片把裱好的畫紙輕輕劃開一個口,這個口隻能放進一個壁紙刀的刀尖,然後用壁紙刀的刀尖輕輕的把上麵的畫紙挑破露出後麵的平板紙,果然和猜想的一樣,沒有刷漿。

然後,孫叔又讓趙軒找來鑷子。用鑷子捏住挑破的部分,慢慢的撕開。

當上麵的畫紙全被撕開以後露出了裏麵全部真容。

平板紙上麵規整的擺放著三張真空包裝的紙片。三張紙上都有字,最多的一張三個半字,最少的一張一個字,還有一張兩個字,一共六個半字。

六個半字給人的感覺就是“八麵出鋒”。這六個字應該是出自一幅作品之中。但是周邊都有被火燒過的痕跡。至於為什麼這樣,那就不得而知了。

孫叔戴上手套,拿出放大鏡仔細的看起來。而一向急躁的趙軒,這次卻是出奇的穩重,好像知道些什麼似的。

葉輝也拿出放大鏡仔細看著隻有一個字的那張紙。這個字是個“霧”字。

這個字給葉輝的感覺就是有點傾斜,是的。不是中正而是帶點飄逸的傾斜。

雖然有點傾斜但是看上去很是自然,灑脫。

再看紙張,平滑緊密,光滑油亮。這應該是生宣紙。看到這裏葉輝腦海裏浮現出三個字“澄心堂”。不錯,根據傳承的經驗這應該是澄心堂紙。

葉輝心裏一驚。敢用、能用這種紙寫字的人都不簡單!不用說不是禦用就是當時的名家。

因為最早的澄心堂紙為宮廷專有專用。誰專有專用不言而喻。而後來敢用這紙的無不是當代大家。

據說,劉敞送了十張紙給歐陽修,歐陽修那麼有學問的一代文豪,卻做了首詩說,“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意思是說,雖然有澄心堂紙了,但是誰舍得在這上麵下筆書寫呢?

歐陽修是在起草作宋史的時候,才動用澄心堂紙,可見其慎重的程度。

用這種紙,再根據其字的風格,不難猜出這幾個字的作者是誰。

半個小時後,葉輝和孫叔已經輪流看完了這幾個字。

但大家都是麵容凝重。因為大家心裏都有猜測。但是,如何去證明自己的猜測挺難的。

因為鑒定字畫一般從名款,題跋,印章,鑒藏印,紙卷、絹,裝潢,著錄等七個方麵來判斷。

但是目前有的隻有紙和筆法也就是風格。

就紙而言可以去做碳十四鑒定可以斷定紙的年代。但老紙新用在行裏也不為奇。

再就是筆法這點確實很重要。也有很多人說,筆法很多都可以模仿。最有名的是劉墉,他的三個老婆都是模仿劉墉的高手。但是,行裏真正的大拿還是可以看出其中區別的。

就他們三個人而言,還達不到讓行裏人承認的高度。

“行了,你倆也別為難了。不錯,這確實是米芾的字。

想不到當年那把大火並沒有把這幅字全部燒掉。”

原來,以前於叔也是開古玩店的。那一年,於叔收了一幅米芾的字。高興的於叔廣邀圈裏人前去鑒賞。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9125/506354684.html

biqiuge8.co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