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流求,趙權在南京府時也曾請教過李治。
按李治的法,流求國最早出現於《隋書》之鄭當在建安郡以東,五的水程。國民居於島上,其王姓“歡斯”,山上多為土洞。
李治很肯定地,現在所有的史書上,所記載的都是流求國,而非流求島。
也就是,在福建的東麵或是東南麵,一定存在著一個國家,至於這個國家,他們生活的區域是一個大島、或是一片島礁、甚至是一塊很大的陸地。沒有任何相關的記載。
也是,現在還沒有形成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陸地之外,就是太平洋,太平洋再遠些,還有一塊陸地。
整個宋國,連個完整的國家地圖都沒櫻更何況是關於海洋,關於世界的地圖?
根據這些法,趙權一直懷疑這裏所的“流求”,應當是後世的琉球群島,而非台灣。因為這個時代,行船的人可以勉強辨別緯度,但絕對無法分得經度位置。
台灣海峽有黑潮與中國沿岸流相向而行,無論靠風還是靠著洋流,想從泉州或是福州出發橫渡台灣海峽,抵達台灣,都是件很艱難的事。
遠離大陸的航行,別五六日,隻要過了半,看不到陸地,就一定會迷失掉方向。又如何去探索未知的流求?
行船能到台灣島,絕對是偶然因素,而非必然的結果。
船隻順風順流而下,到菲律賓比到台灣還更容易一些。當然也不排除路上碰巧到了澎湖列島。
因為澎湖列島的東西兩側,正是兩股相向而行的洋流。
“流求國,當泉州之東,舟行約五、六日程。王姓歡期,士人呼為可老……”
趙權手裏捧著的是趙汝適的《諸蕃誌》,這是宋寶慶年間,擔任泉州市舶提舉的趙汝適關於記載海國諸國的一本書。
這裏麵關於流求國的描述,顯然是抄自《隋書》。
也就是,這個時代的宋人,對於流求的認識,與隋唐之時相比,基本沒有更進一步的概念。
發現台灣,應該是在歐洲大航時代之後的事,或者,是時鍾出現之後,對經度有了確切的定的位之後,才有可能做得到的事情。
趙權突然自嘲一笑:我這是閑得沒事幹嗎?竟然去琢磨台灣是什麼時候被人發現的!
他隻要知道,宋人不知道流求的具體位置,甚至連澎湖都不太清楚。這就足夠了。
“大叔——”
一個很嫌棄的聲音在趙權耳邊響起,他一怔,趕緊收住臉上的僵笑,從手上的書中抬起眼,往邊上看去。
果然,是那個姑娘。
“怎麼了?”趙權卷起書,盡量裝作不生氣的模樣問道。
“我,大家都是坐著看書,你為什麼要站著,還擋著書架?”
為什麼要站著看書?
好像,好像是當年在大學圖書館裏養成的毛病吧?
趙權無語地讓過身子,眼角瞥去,那個姑娘手中的一本書,竟然是範成大的《攬轡錄》。
這是當年出使金國的範成大,所記錄的關於金國地理環境變遷和人物情況的書籍。
自己在看地理書,為什麼這個姑娘也要跟著看地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