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權歎了歎氣,說道:“算了,先不管這些人了。咱們真要把這些儒生全召來的話,南京府就會徹底亂套掉。
指望他們,不如指望我們自己。
這些年,讓你們收留的孤兒行動,現在進展得如何?”
“至去年年底止,以南京府的名義,總共收留了五歲以下的孤兒3798名,近半來自遼西、遼東,漢族為主,但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的族源。
另外一半部分來自太行山那邊,出身於中原。部分來自高麗。”
收留孤兒的計劃,自三年前就開始進行。
三年時間近四千餘名,不算少了。這些孤兒,有些直接交給有能力撫養的家庭,有些安置在各縣設置的“撫幼局”之中。
這些人,隻要年齡到了七歲之後,就必須全部安排進行各地的學校中,開始接受南京府係統的教育。
他們,才會是南京府未來的希望與最大的依仗!
高正源繼續說道:“另有256名收養的孤兒,今年已達入學年齡。隻是這其中,許多人還未有姓名,大家的意思,希望權總管可以給統一的賜名。”
這是,把這些人當自己嫡係看待了?
其實無論是南京府還是東真軍,都是蒙古國留下的東西。
現在以這兩個機構對外自稱,沒有太多問題。但是終究有一天,得做改變。而無論是機構還是軍隊的調整,沒有自己的嫡係,便會如沙上建城,風一刮就會迅速垮塌。
而嫡係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身邊的這些高層管理者。而是需要大量的中層執行者。
要將這些人培養成為嫡係,利用姓名打上最直接的標誌,的確是很有效的做法。
“申哥,你有什麼意見?”
“我覺得,那些有人收養的,可以跟收養人的姓氏。其餘的,全部賜姓為權。”
“姓權,太好了,那豈不是意味著,我以後有許多的小弟小妹?”權承義眼冒金星,相當的興奮。
“是這個意思,你們兄弟幾個,算是權總管的第一代弟子,以後但凡是孤兒培養成長的,都可以算入權氏子弟。”
十年一代,一代起碼數千人,這樣會不會成為一個尾大不掉的隱患?
梁申看出趙權的擔憂,“凡事有利必有弊,這些都得在試行過程中進行調整。而且,我希望這些人,未來可以成為王族的守護者。”
守護者?
趙權在心裏微微地點了點頭。
任何的一個王朝或是國家,權利都不可能完全歸屬於君主,總得有那麼一群人與其共享天下。
比如漢時的武將、晉時的門閥、唐時的世家,以及宋時的士大夫。
任何一個群體,隻要參與到國家的管理,確實有利處也會有弊處。一旦掌權的時間長了,難免就會有腐敗有墜落有貪瀆。
而這些人,一旦擁有了權利,就會舍不得失去。後代越無能,越會陷入對權利的無限欲望。
每個朝代的改革,無非就是將一個團體的既得利益,向另外一個團體分散與轉移。
這也是任何時代,改革都會遭遇阻礙的主要原因。
權衡,是唯一的手段。
利用未來可能形成的這個“權”氏集團,來製衡王族,或是協助王族,共同治理這個國家,也許真的是個不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