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並沒有感覺到李治心思的浮動,依然滔滔不絕:
“水的問題,必須要先解決。別說百萬人,哪怕五十萬人的用水,都會是一個大問題。
依靠遼南幾座小山的冬日融雪,築壩攔水,以及地下井水,可以解決部分用水問題。但遠遠不夠。
因此,我覺得必須從半島北端,再引一些河水南下。”
“這個,工程量很大啊!”
“無妨,這是百年甚至千年大計。建渠引河南下,不僅可以解決南部供水問題,同時還可以在半島中北部,開拓出萬頃良田。這樣的話,就無須耗費人力物力,就地便能解決旅順數十萬人的就食問題。
以卑沙舊城為界,居舊城之北為農,舊城之南為商為仕。
而沿海一帶,日後可以全部劃為水軍營寨、船場與各類加工場。”
辰冰靜靜地坐在一旁,單手托腮,看著口若懸河的郭守敬。
雖然有些舍不得,五天之後,辰冰還是啟身,在自己護衛的陪同下,返回了南京府城。
……
二月過後,和林到南京府城的情報傳遞終於開始恢複正常。
各種消息紛遝而至。
中書省的運作倒也一直正常,如今蒙古國政令大多由中書令鎮海簽發。耶律鑄得到重用,姚樞卻完全被架空,但是他依然沒有表示任何想回南京府的意願。
已經五十六歲的唆魯和帖尼,在和林爆發出極為強大的鬥誌與影響力。
兩三個月的時間,她幾乎走遍了和林周邊千裏區域內的所有部落,帶著禮物一一拜訪各位宗親王公。無論是支持誰的,唆魯都與其耐心地促膝而談。
這樣的堅持不泄,竟然然又拉攏了許多原先支持海迷失的部族。
勃然大怒的海迷失,唯一能做的,卻是將十四歲的矢烈門,緊緊地拴在自己身邊。而後不停地派出護衛,或是沿路截殺唆魯一行,或是威脅搖擺不定的部族王公。
和林雖然吵鬧不休,倒還未見血。不過和林往各個部族的路上,卻已是殺得血流成河。
忽察倒是沒什麼損失,因為本來支持他的人就不算多。於是他便有些幸災樂禍地看著兩個女人之間的爭鬥。
雖然大部分的宗王,都還沒有公開表態會支持誰為新的蒙古國汗王,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都表示會去參加忽裏勒台會。
願意參加由唆魯和帖尼發起的忽裏勒台會,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而此時的忽察,依然還無法說服自己的弟弟與母親。窩闊台係的勢力,徹底分崩離析。可憐的忽察,連三分之一的支持都沒爭取得到。
已經回到涼州的闊端,對外發布聲明,自己與涼州駐軍,將不參與推舉汗王的任何行動,保持中立。
有闊端在前,開始有人跟著發出不參與的聲明。包括斡赤斤兀魯斯的新任汗王帖木迭兒。
有人一直在堅持,也有人在各路人馬的勸說之中,改變了主意。
形勢似乎開始明朗,卻又混濁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