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傳詔江津,不降,盡屠兩百守卒
第四天,傳詔大田,守將降,降卒納入勞役營
第七天,佐佐木帶來了二十多個出雲國的僧兵。
對於渤海軍的戰績,這些僧兵佩服得五體投體,全部跪倒在地,發誓將成為渤海軍最忠誠的盟友。
第十天,三百多個僧兵來投。
王鎧派出五十個渤海海軍,與佐佐木等六人一起,統率三百多僧兵,北伐出雲國。
一戰而下之後,隻留下十個渤海兵,將整個出雲國交由佐佐木管轄。
而後,轉而攻打石見東部的備後、南部的安雲、西南的周防與西部的長門。
一場席卷日本本島西部的戰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山北道與山南道突然爆發了。
這場被擴大化的戰爭,就是趙權給王鎧設計的第四道防線。
掃蕩石見周邊諸令製小國,並交給願意追隨渤海軍的僧兵勢力。以這些名義上效忠於日本皇帝的僧兵,來吸引渤海海軍占領石見國的注意力。
把戰場漫延至石見以外的區域,接下去哪怕要打,那些想收回石見的勢力也得跟僧兵先打一場再說。
等雙方相互消耗數年之後,渤海海軍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在石見站穩腳跟了。
但是,連趙權也沒有預料到的是,這場規模與等級似乎都不算太大的戰爭,卻如星火繚原,斷斷續續卻又始終沒有停止過。
慢慢地,諸多勢力都被牽涉其中。包括北條家族的幕府一係、與北條幕府一直相對抗的三浦泰村一族、京都朝廷的院政係以及龜山手下開始崛起的僧院係。
以至於,到後來竟然發展成為一場席卷整個日本的戰爭。
日本,提前兩百年,進入了戰國時代!
但是,沒有一個日本人能搞得明白,引發這場戰爭的起因,到底是什麼!
更沒幾個人知道,當渤海軍全麵控製了石見國之後,立刻布置了三道防線,斷絕內外的一切交通,開始進入最高等級戒備。
一個月之後,從石見銀山裏挖出了第一塊含銀量相當豐富的礦石。
一個半月之後,煉出了第一塊銀子。
七個月之後,第一次成功地批量生產出三十多斤的白銀!
直到這時候,趙權才明白,為什麼石見銀山至今還未被日本人大範圍開發。
其實這座銀山,在數百年前就已經有人發現藏有銀礦。但是這時候的日本人,煉銀技術太差,就是找到礦石,也煉不出太多銀子。
典型的守著寶山不識寶!
此時日本人煉銀,是在挖出礦石後,使用鐮刀形錘鏈,鑿去礦石上的雜質,而後放入水中,洗淨礦石上泥土。再將這這些礦石置入栗木盆中,注入清水來回搖晃,以將砂土進行分離。
為了分解礦石中的雜質,礦工會在地麵上挖一個坑洞,坑洞內側塗上炭灰和黏土。將礦石置於洞內反覆燃燒,以溶解銀礦石。在刮去浮在表麵的鐵、矽酸等雜質之後,加入鉛灼燒。
這種礦石煉出的銀,是含鉛銀,或稱為“貴鉛”,距離銀還有相當的距離。價值自然遠遠比不過高純度的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