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章 益都之亂(3)(1 / 2)

趙權說道:“反過來思考一下。

咱們與忽必烈之間的戰爭,是國戰,是你死我活的戰爭,他絕無可能投附大權國,大權國也一樣不可能尊從於一個蒙古人的統治。

這之間,沒有妥協,不可能和談,也絕無第三條道路可走。

如此,咱們的眼光就不應該局限於一城一池或是一州一府一地之爭。而是應當將眼光放於全局,置於最核心的問題之上!”

侍其軸眼中現出一絲的興奮與讚賞;梁申與姚樞則若有所思。

其他人,都帶著期盼的目光看向趙權。

“軍隊,是一個國家得以建立的基本保障,但是軍隊的強大,並不意味著國家的強大,過於重視軍隊建設,反而會成為國家發展的桎梏。

哪怕是忽必烈,擁有強盛的中原漢軍,他所做的事情,依然是想盡一切方法,削弱各軍侯的影響力。而將重心放於農桑、在中原各地興修水利、退牧還耕。

經濟與民生,才是一國之本!”

眾人不禁地頻頻點頭。

其實無論是昔日的南京府,還是現在的大權國,一直在控製著軍隊的總量,而走精兵發展之路。

否則,將士一多,以東北總是嚴重不足的人口,根本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成就。

當然,還有一種方式,如蒙古或是契丹、女真的以全民為兵。他們以搶劫為生,用戰爭來消耗內部一些不擅長戰爭的人員。這樣便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聚集起一支戰力極為強盛的軍隊。

但是,劫掠是會讓人上癮的。當他們發現周邊已無人可劫時,勢必會走上快速的削弱。

一如現在的蒙古兵。

在趙權看來,若非出現了個奇葩的忽必烈,除了留在中亞的那支旭烈兀軍團之外,如今的蒙古兵根本就不是中原漢軍的對手。

“與宋、元相比,大權國的軍隊數量肯定是最少的,戰力也未必就多強。但是咱們在經濟與民生方麵,具備足以輾壓他們兩者的潛力。

我以為,未來的戰爭,勢必是經濟與民生的戰爭!”

“總不成,現在開始跟忽必烈比誰糧食生產得多吧?按總量、按人均,還是按存量?就算少了,就會有一方直接認輸嗎?”大岩桓終於憋不住了問道。

侍其軸站起身,不知從哪摸出一把折扇,打開、關上、再打開,唰唰作響。眼中則透著興奮之意,悠然說道:“國主崇論閎議,令吾委實歎服!”

趙權嗬嗬一笑,難得啊,這老頭終於學會拍自己馬屁了。

“正如國主所說,大權國最大的優勢,是經濟民生。這種優勢,指的不是我們一年能生產出多少糧食,能製造出多少武器農具,或者可以增加多少人口。而是我們地處東北,易守難攻,哪怕全天下都陷入戰亂之中,大權國依然有大片的土地,來保證我們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

咱們擁有最穩定的大後方,然而,中原沒有!

無論河北、河南、山東,還是河西、京兆,都是四戰之地。戰火一旦燃起,無處可以幸免。不過……”

侍其軸眼神之中,又現出猶豫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