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終究還是不堪大用啊!
他,不僅沒看明白自己的布局,還無法幫自己解決一些小小的麻煩,甚至於連幾個顯得囂張的畏兀兒都無法擺平。
別說是劉秉忠,就是耶律鑄與史天澤相比,也不知強了多少倍!
可惜了……
中原漢地的問題,其實忽必烈在兩年前便已經感覺到了。
雖然順利地滅了李璮,可是忽必烈卻發現,竟然無法在山東徹底拔除權國隱藏的勢力。尤其是權國軍隊雖然撤出巴掌城,自己的手下卻對近在咫尺的廟島守軍,沒有任何的辦法。
忽必烈終於明白了,這麼多年,南京府、趙權、以及權國軍隊,到底在做了什麼布局。
他們放棄了對中原的圖謀,而在自己的關注點之外,控製了整個渤海!
擁有渤海,就意味著權國擁有無限自由的進退空間。千裏海岸,所有的地方,都可能成為他們登陸作戰的攻擊點,也同樣可以成為他們從容撤退的後方。
權國軍隊,自此,隻能擊退,卻再不可能擊潰了!
因為,元國沒有一支堪與作戰的水軍!
知道問題的所在,卻並不意味著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這兩年來,忽必烈無數次複盤與趙權曾經的交鋒。從潛邸之時,便調動自己所有的資源,壓製他的成長、極力慫恿斡赤斤家族與其作對、挑動其內部的混亂、聯合南麗政權對其騷擾,各種手段用盡。
每一步每一招,自己其實並沒有犯錯。可是,現在依然讓其成長為自己最大的威脅!
若說有錯,就是忽視了海洋,忽視了趙權十多年前便開始對於海洋的布局。
可是縱觀中原數千年曆史,又有誰會像此人這樣,不惜一切代價,發展水軍、控製看似一文不值的茫茫大洋?
哪怕是最輝煌的漢唐之時也沒有。
宋國,也一樣沒有。他們隻是重視對海上商路的控製,卻從來沒想過要經營每一個海島,以此為點聯接成網,以控製整片的海域。
海洋,對於所有的蒙古人來說,更是一個完全無法理解的領域。
這倒也罷了,如果說在對於大海的爭奪上失了先手,忽必烈覺得還能理解與接受。可是在經濟領域的爭鬥,元國被權國以近乎輾壓的優勢擊潰,這才是讓忽必烈感覺到了真正危機的所在。
在海洋上打不過權國,沒關係,經營好陸地就行。
無論步卒還是騎軍,忽必烈都有足夠的信心,在正麵的對抗上,絕不可能落於下風。哪怕用人命去堆,也可以堆出一場場的勝利。
然而,影響戰爭的因素,本就不在於戰場之上。
商路的斷絕、心生異心的商人抱團取暖、無孔不入的走私、中統鈔的泛濫成災,讓元國在經濟領域的戰爭,節節敗退。
可是,朝堂之上,諸公對此束手無策!
瘋狂地發行中統鈔,忽必烈很清楚,這無異於飲鴆止渴,他也明白這些漢人官員對這項舉措的極度不滿。
可是,不滿又能如何?
忽必烈需要的不是不滿,而是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