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萬元軍主力,終於撤出臨安。
陪著監國太子真金留守臨安的,除了少數的漢臣與漢軍之外,還有幾乎所有的故宋降臣與近十萬的宋國降卒。
以及一大堆來不及處理的宋室皇親。
三萬自錢塘江口登陸的權國野戰軍,與兩萬自紹興府、定海與象山等地上岸的海軍陸戰隊,順利於臨安城下會師。
臨安城,依然宏偉。
不得不說,這是一座相當幸運的城市。
謝太後不戰而降,讓這座城市逃過戰爭的浩劫。
匆匆撤離的忽必烈,再一次讓臨安免於炮火的轟擊。
數年以來,戰火燃遍了神州大地。可是,從宋到元,再從元到大權國,近百萬臨安百姓幾無損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臨安的百姓與臨安城一樣,是幸運的。可是,這些苟活下來的百姓,還剩下了什麼?
元軍主力撤離臨安之前,一通大肆洗劫,沒有借口、沒有理由。
臨安百姓、尤其是富豪之家,存糧與金銀財物,被一掃而空。
但是,沒有人敢公然反抗!
哪怕知道元軍在江南頹勢盡現,哪怕知道這一次劫掠過後元軍主力可能再不會回到臨安。但是依然沒人敢起身反抗。
也許敢於反抗的那些人,早已在臨安百姓的嘲諷聲中被屠殺殆盡。
大多數人,隻是安安靜靜地看著元軍迅速地搜刮,而後匆匆離去。
百年的繁華之後,如今留在臨安的,隻有被砸斷的脊梁骨!
趙權看著矗立在遠處的這座城池,心情激蕩難平。
沒有人能理解,他對這座城市、對這個國度、對這裏的百姓,懷著什麼樣的情感。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這是後世一個學者對於宋國的評價。
這一世的經曆,讓趙權對這個評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曾經擁有當今世上最先進的科技與文化、最多的人口、最強的經濟實力,可是數百年來卻始終無法逃脫被異族欺淩的命運。
以文禦武,杜絕了國內所有大規模的叛亂,卻嚴重削弱了對外的戰力。
用外交的忍讓與屈辱,換取大多數百姓的一生平安,值得嗎?
趙權無法回答自己的疑問。
他想去愛她,可是這又似乎不是他的國度。
他甚至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資格都沒有。
哪怕是來自後世的自己,也不敢拍著胸脯說,自己死後數十年乃至數百年,自己所建立的國度,依然軍政清明、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懼死;自己的子孫後代,都是勤懇為民、不會被奸邪所蒙騙、不會受誘於聲色。
可能嗎?
軍營之外,三騎緩行而至。是剛從臨安城回來的姚樞等人。
趙權扭了扭有些僵硬的脖子,回到中軍大帳。
自己的兒子正趴在比他身子還大的地圖上,一手持尺一手拿著碳筆,一邊橫畫豎描,一邊計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