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二年秋,北風蕭蕭。
蓄勢已久的忠武軍,完全了動員準備。
在一場忙碌的秋收過後,羅成調集了十萬兵馬參與此次討伐淵氏。
由元帥府三司通力協作,有如一部精密的軍事機器。
在北及西遼河,南至旅順灣的漫長戰線上,十萬兵馬有條不紊的展開,他們緩慢卻又有序的露出自己銳利的鋒芒。
南部沿海、大梁水、小遼河、遼河,四大軍團兵分四路。
收複遼東、永絕後患的戰號傳遍四野,從渤海灣一直燃燒到了扶餘川上。
羅成親自坐鎮遼東元帥府負責全局籌劃,羅士信統帥第一軍,李靖為行軍參謀,又有秦瓊、尉遲恭、單雄信、程咬金等猛將協同。
而羅存孝、徐世績的第四軍,馮孝慈、慕容長生的第三軍,趙貴、薛萬徹的第二軍成功的讓淵氏以為這次忠武軍是要四路同時大舉進攻。淵太祚於是四路布防,各調重兵防守。
雖然為了應對此次進攻,他動員了淵氏所有的十萬兵馬,還再次動員了十萬青壯協從。可是一分散各個戰場卻並沒多久。
更不用說,樂浪太守楊萬春在秋收之時病逝,忠武軍大將宋老生憑借著他在平壤的原楊暕兩千兵馬,以及他帶去的四千兵馬,成功的接掌了樂浪郡。
因此現在樂浪原楊萬春部下的五萬高句麗軍現在也由宋老生指揮,雖然宋老生接任了樂浪郡太守之後,便著手裁撤了約三萬高句麗老弱之兵,但留下的和他帶去的,依然組建了整整一個軍。
宋老生自任第五軍軍使,由郭孝恪擔任副軍使,蘇定方擔任了行軍參謀。
第五軍據守平壤,人口百餘萬,兵馬兩萬四千,直接威脅著淵氏的鴨綠江邊的國都國內城。
為此,淵氏不得不在鴨綠江邊留駐兵馬五萬。
這樣一來,他還得在國內城駐軍五萬,以做總預備隊。
如此,淵氏在西麵四條戰線上,總共才十萬人馬,一分攤,每路也就兩萬餘人,跟羅成兵力相當。而他還要分兵駐守大小數百座山城,於是兵力更顯捉襟見肘。
而淵氏還不知道,羅成此次進攻,目標隻是扶餘川。
在其餘三路,每路都隻駐萬人,進駐此前修築好的城堡裏做勢。
而在扶餘川戰場,不但第一軍直接調來了兩萬人馬,而且第二軍第三軍都各自抽調了萬人,又有北麵的部落兵和牙兵兩萬餘人馬。
若是再加上水師的內河船隊幾千人馬。
那麼在扶餘川這個戰場上,羅成其實是調集了總數八萬之兵。
戰役開始,李靖建議先派騎兵越過邊界的河水,直接逼近到扶餘大城下,將其包圍。
然後其餘各路兵馬跟進,做好圍城打援之準備,同時分割扶餘與其它諸城的聯係。
緊接著,由秦瓊尉遲率領的北麵兩萬餘蕃漢軍團南下,采用騎兵襲擾之策,對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的城池之外的村鎮進行打擊。
奪取城外的人口、糧食,既是攻敵,也是以戰補戰。
此前忠武軍沒有對扶餘川的高句麗人糧食做什麼動作,便是為了戰時奪取為自己所用,燒掉毀了那就浪費了。
反正剛秋完收,高句麗人也不可能全運回城中。
淵建土龜縮於扶餘城中,不敢出城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