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其他人開口,永王也站出來道:“啟稟父皇,兒臣和四弟的想法是一樣的,開戰在即銀子的事情不好好的解決是肯定不行的,出的銀子同樣從府上拿出一些金銀財寶來。”
“兒臣作為大哥,搬進王爺府也已經有幾年的時間,既然四弟拿出五萬兩銀子,那我這個大哥的肯定不能落下,那就拿出個八萬兩銀子應該是合適的。”
完他還轉過去對著恒王道:“四弟認為意下如何?”
聞言,恒王笑了笑回道:“大哥比弟出的多是應該的,八萬兩合適,弟就是五萬兩便是。”
兩人之間的談論看似簡單,但言語裏麵很明顯的就是在表態,並且暗藏著衝突,誰都想在這個問題上得到更多的賞識。
問題的確是恒王先提出來的,然而他知道自己的父皇出十萬,肯定不能高於這個數目,而自己的年齡不大,被冊封王爺的時間又最短,最後想好了五萬兩這個數字,所以最後就是占據鄰一個開口的優勢,輸在了銀子的數目和年齡的上麵。
至於永王則是占據了銀子數目和年齡上麵的優勢,卻沒有做到第一個開口的,其實他早就想到了這個,隻不過他那謹慎的態度讓他思考了很久,沒有第一時間做出判斷以至於被搶了先,在看見有人開頭之後他立馬就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因為父皇出了十萬兩,恒王出了五萬兩,他隻有在這個數字中間選擇,加上還有禹王夾在中間,不管他最後會不會表態,位置都是要留出來的,所以最後拿出八萬兩這對於永王來並不多,有時候的賞賜都不止這一點。
看兩人完後董高逸沒有立即開口,因為還有禹王沒有表態。
這個時候若是禹王還不能反應過來的那就真的要失去這個資格了,他連忙開口道:“對於出征所花費的銀子,我同樣有這個責任拿出來一些,既然大哥要拿出八萬,四弟拿出五萬兩銀子來,那我就出個七萬兩便是。”
在這話的時候禹王的臉上沒有太多的表情,然而心裏卻是在暗自的滴血,他實在是不明白為何這兩人要白白的拿出幾萬兩銀子來,明知道最後是拿不回來的還要拿出來,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他必須要表態才校
不過完之後他又在想,現在拿出七萬兩銀子也無妨,隻要到時候跟著元於上了戰場,得到的功績完全可以把這些抵消掉,在他的眼裏隻要能夠在父皇麵前擁有更多的表現就好,所以出銀子數量的時候還是很爽快的。
畢竟這個時候能夠給他選擇的無非就是六萬或者是七萬兩銀子,最後想了想大哥拿出八萬,四弟拿出五萬,他作為老二拿出七萬才是最合適的。
這個時候心情最好的莫屬董高逸,就連剛才禹王那番話帶來的衝擊都少了很多,畢竟有了恒王的開頭,三人紛紛表態要拿出銀子來,就憑借著這一點都可以讓他開心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