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辭了王翦,秦君一行皆快馬兼程。
出了函穀關,秦君更是罕見的換上了一聲月白長袍,一身打扮更像是遊離天下的學子。
一身帝王服飾太過於紮眼,秦君清楚,如今的天下想要他死的人,大有人在,他根本就是舉世皆敵。
……
相比於其他人,秦君一行人出關暢通無阻,畢竟作為上位者,特權在所難免。
早知道,秦法森嚴,秦吏更是冷酷的執法者。
商鞅變法時就要求:使民無得擅徙,禁止民眾擅自離開居住地,想要旅行亦或者搬家,都需要到官府開介紹信,出示身份證明。
對於秦君等人,自然沒有這麼麻煩,金令箭在手,中原大地何處都可走遍。
而且秦法推行最嚴厲的反而是秦地,山東之地,秦法有名無實,特別是對於這些強者,根本就沒有約束。
秦法,約束的隻是普通民眾。
........
此刻一行人在馳道之上奔走,望著寬闊的馳道,秦君一時間想到了很多。
他清楚,在秦始皇時期,大秦帝國曾花費巨力修建馳道貫穿天下,將中原大地牢牢的控製在一起。
曆史記載:“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
馳道以鹹陽為中心,向東直達齊、燕地區,向南直達吳、楚地區。馳道寬約五十步,路麵由鐵椎夯打牢固,高出地麵呈龜背形,所形成的坡度有利於排水。
為了便於計算道路裏程,馳道兩邊依據當地實情,每隔三丈植樹一株,或青鬆楊柳,或槐柏榆檜,綿延間隔,壯觀而秀美。
同時馳道為三車道,中間為皇帝專用,未經特別許可,他人不得擅自使用,兩邊則為旁行道,可供吏民使用。
心中念頭閃爍,秦君清楚大秦帝國修煉的馳道,便以五大馳道,以及直道最為有名。
其中馳道以都城鹹陽為中心,溝通大秦帝國東西南北,與其他道路輻射連接,西去有隴西北地道,東進有三川東海道,南北有河內廣陽道,東南有南陽南郡道,瀕臨渤海又有遼西會稽道,四通八達,縱橫交錯。
隴西北地道,由鹹陽沿渭河西去,過雍城進入隴西北地。支道可以抵達西垂和犬丘,越過隴山,可至涇水源頭雞頭山,再沿涇水河穀回到鹹陽。
北地道盡數在秦國故土之內,這一帶地區,是秦人先祖養馬生聚的祖地,而雞頭山一帶,是秦人受周王召喚,定居稱秦的祥地。
隴西北地道就是為了鞏固大秦故土,讓大秦根本長存。
而秦君心裏清楚,剩下的四條幹道,則是為了鞏固六國新土。
三川東海道,由鹹陽沿著渭河東出函穀關,並黃河南岸行,經過三川郡洛陽,走陳留,過碭郡,經泗水郡彭城,一直抵達東海郡朐縣,乃貫通帝國東西的交通大動脈。
其中三川東海道上的函穀關是進出關中的門戶,而滎陽是控製關東的要塞,至於彭城則是連接魏,楚,齊間的要衝,三川東海道加強了鹹陽與中原的聯係。
至於南陽南郡道,由鹹陽東郊沿著灞河東南行,走藍田,入商洛,出武關,經南陽郡宛縣,南下穿越江漢平原,抵達南郡江陵一帶,大道至此,再沿著大江東下,水|陸交錯,過衡山郡與九江郡,一直抵達下遊會稽,將帝國東南連接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