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時間,轉瞬便至。
相比於公布潛龍榜,三軍賜爵更為引人注目。
甚至於在這一刻,三軍賜爵的聲勢,都超越了武城候與通武侯的大戰。
隻是在這一刻,嬴政還在中央天宮之中,看著丞相與太尉送來的名單,經過與尉繚等人的商議,嬴政決定這一次賜爵,並非大秦銳士,而是舉國上下。
這也是大秦運朝建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賜爵。
正因為如此,這一次的賜爵行為,牽動大秦國人百姓之心,三軍將士,百工與庶民皆翹首以盼。
這對於大秦帝國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日子。
就算是大秦帝國立國以來,也是為數不多的慶典,大秦重視軍功,每一次的賜爵,都是一場盛大的狂歡。
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
賜爵!
其一,便是軍功。
分為將軍之功、軍尉之功、士兵之功三目。
其二,便是政功。
分為建言之功、統事之功、民治之功三目。
其三,便是民功。
分為耕耘之功、商旅之功、百工之功三目。
..........
翻看著一紙紙的名單,嬴政嘴角掠過一抹笑意,大秦帝國自從商君變法以來,軍功以及政功都考定的極為得合理,也更具有科學性。
大秦軍功,其間根本,是士兵斬首之功、將尉戰勝之功的區別。
隻不過,在大秦亦或者在天下,斬首軍功最能激勵民眾從軍殺敵,大秦銳士斬首之盛震動天下。
大秦帝國的二十級軍功爵位製度推行的目的在於激勵將士殺敵,是以對種種戰場之特殊情形,皆做了詳細區分,既不至功勞被埋沒,亦不致將尉士兵混同冒功。
陷隊之士優待軍功,十八人斬首五級,即人各賜爵一級;若戰死,則允許家人承襲爵位。
而大小將官的軍功,則不以斬首記,而以勝敗記。
這種勝敗之功,又以職務高低分為兩個等次:什長以上,千夫長以下,皆以每戰總體殺敵人數是否超過定數記功。
千夫長之上的將軍,則以攻占城池、殺敵人數、最終勝負等三方綜合論功。
至於,政功不同於二十級軍功爵位製度,而是十一級,分別是有秩吏、後子、君子、大夫、顯大夫、客卿、上卿、公、關內侯、列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