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倮不僅在大秦這邊位置超然,在胡人那邊,亦是頗受重視。
烏倮起初經營的便是畜牧業,養殖牛羊,其後,在其牛羊漸多之時,便將牛羊賣掉,購買大秦之中諸多商品貨物前往胡人那裏,獻給戎王,而戎王給予他的賞賜,牛羊是按照山穀的計量單位來算的。
若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商人,有什麼資格得到胡人首領如此重視?
其根源在於,烏倮不僅將胡饒情報帶給蒙恬這邊的秦軍,烏倮亦會將秦軍的情報賣給胡人。
在這個公元前的世界,某種程度上,烏倮就是一個戰爭的情報販子,隻要兩邊戰火一開,他必然可以從中漁利。
這樣的模式,在春秋戰國以來,是無數商賈慣用的手段,哪裏有戰爭,哪裏就有商人,哪裏就有利益。
在戰爭開始之前,商人可以提供軍需物資以及情報,而在戰爭之後,勝利一方所獲得的戰利品,商人亦是可以通通吃下。
隻不過,伴隨著大秦的一統,所有軍需物資,都逐步被秦廷所掌控,但商饒地位依舊沒有消失。
在這北疆,烏倮正是其中脫穎而出之人,故而,會同時受到秦廷和胡人雙方的重視。
在一場戰爭之中,作為統帥,自然是希望能夠對敵人越了解越好,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或許烏倮不會每一次提供的情報都產生巨大的利益,甚至於會和自己已經得到的情報相重複,可是,如果有一,烏倮提供的情報對己方至關重要,可以左右戰爭的勝利。
那麼,所有的一切花費都是值得的。
即便不會如此,多一條情報線路,能和自己已經獲得的情報線路,相印證,那也是極為重要的。
須知戰端開啟,作為將領,所獲得的情報,往往不是一份,是十幾份情報乃至於幾十份情報擺在麵前。
能從中撥開戰爭迷霧,判斷出哪些是敵人提供的虛假情報,哪些是真實的情報,那作為將領,已然具備了名將的潛質。
站在上帝視角看曆史上發生的無數戰爭,會發現有時戰爭失敗一方的統帥為什麼會變的那麼蠢?且做出的一些選擇令人難以置信。
其實但凡能夠統帥幾十萬軍隊的將領,其基本能力都不會太差,隻不過,雙方的差別在於對於情報的判斷,對於戰機的把握。
做出那些匪夷所思的決定的將領,大概率就是誤信了手中的一些情報,從而誤判了戰機,進而做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最後導致戰爭的失敗。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長平之戰,秦軍秘換主將。
趙國上上下下都不知道秦軍前線的主將已經換成了白起,即便是秦軍之中,知道此事的,亦是兩隻手都數的過來。
趙括倘若知道自己所麵對的是殺神白起,還真的有膽子大舉進攻麼?這隻是為後人所熟知的一次秦軍提供的虛假情報。
實際上,曆次戰爭,為了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雙方所施展的手段層出不窮,為了迷惑敵人,花樣也是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