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扶蘇敢於帶著新軍以及精銳的蒙家軍,深入草原,並將匈奴,大敗開始,蒙恬就敏銳的察覺到了扶蘇的不同。
至少在軍事思想上,已然與當時的大秦將領有了迥異的區別。
要知道,在北地的大秦將領可沒有一個深入草原作戰的能力。
而扶蘇所訓練的那三千士卒卻完全具備這樣的能力,並且能夠與蒙家軍形成密切的配合。
這已然證明那三千新軍在軍事素養上完全不遜色於蒙家軍。
更重要的是戰法的改變,堪稱是劃時代的。從這一仗開始,就意味著以後秦人深入草原,是大有可為之事。
眾人望著麵前紙上所寫內容,心中皆是流露出敬服之色。這其中,對於時局的分析,堪稱是鞭辟入裏。
更重要的是,其中三個時間的劃分更是精髓。
盡管秦軍連續大勝了三場,可是這三場,卻應當歸屬於戰略防禦階段,秦廷本質上是無法迅速剿滅山東複起的六國反叛勢力的。
而伴隨著這些大戰的結束,山東各方勢力已然清楚的認識到了秦國的實力,而且,山東各地的力量劃分已然到達了末尾。
接下來必然是群雄爭霸的局麵,而如此局麵,就是扶蘇所的戰略相持的階段。
秦國與山東複起的六國不同,秦國的一舉一動都會觸碰山東各方勢力的神經,是故,秦國的舉動需要慎之又慎。
要謹慎的防備,不可令山東各方勢力聯合起來,合縱伐秦。
一旦如此局麵,秦國當然有一戰之力,可是已然是處於相當被動的局麵。
相反,此時的秦國雖然打勝了,可是,卻在扶蘇的命令下,讓卻了一部分土地,卻獲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而在這個階段,扶蘇這篇文稿同樣的清楚,劃分了內外兩個目標,其外在目標就是令山東叛軍內部相爭,彼此消耗實力。
而內在目標則是繼續深化變法,從民生,到軍製等一係列方麵,實現徹底的變革。
如此一來,秦國實力越來越強,而山東各部分實力越來越弱,那麼到了最後,秦國一旦擁有橫掃山東各方勢力的實力之時,便是秦國出兵之日。
這就是所謂的“戰略反攻”階段。
一條條,扶蘇文稿中寫的詳細,通俗易懂。
韓信皺眉深思,當日與扶蘇交流兵法之時的情景再現眼前,他已然知曉了秦國的大致謀劃。
起先,扶蘇讓他去做一個治粟都尉,韓信心中很是不情願。
可這一刻,韓信明白,在現在這個時候,根本無他韓信的用武之地,他韓信要做就要做大將軍,大統帥。
唯有指揮千軍萬馬,方才彰顯他韓信的能耐。
韓信的心中火焰熊熊燃燒,這一刻,他看到了希望。
他深信扶蘇知道他的才能,而觀扶蘇以往用人,也絕不會放任一個有才能的人才不用。
那麼,隻要堅持下去,終歸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諸位以為如何?”扶蘇瞧著眾人,臉上雖然麵無表情,可是,心中卻是有些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