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張良被抓了?(1 / 2)

扶蘇這麼做自然是有著深刻寓意的。

他已經預感到距離與山東各地的叛軍決戰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在這個時候,扶蘇自然要將自己的基本盤打造的無比結實和穩固。

而對於百姓的拉攏,扶蘇深深的覺得,當初劉邦那一套就非常具有借鑒的價值。

為什麼到了最後劉邦人越打越多,而且人才都不約而同的跑到了劉邦這裏?

準確來,就是民心所向。

那些士子的眼睛又不瞎,誰能最終大概率取得勝利,他們自然會去為誰效命。

而劉邦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效果,就是對於金銀財帛這些,劉邦沒有絲毫的吝嗇。

但凡是為他效命的,劉邦都不會薄待了人家。

相反,項羽就是一個特大號的反麵事例,分封一個的官職,都要將官印拿在手中好久,不斷地摩挲,最後才給了人家。

這與劉邦一對比,無形之間就顯得氣了許多。

劉邦不愛錢財麼?權力,金錢,美色在這三點上,劉邦就沒有一個能夠把持住的,但是,當劉邦有了自己的目標之後,這些於他來,反倒是無足輕重了。

因為他知道,隻要達成最終那個目標,那時候,他要什麼都有了。

因此,扶蘇大肆對百姓進行賞賜,也是為了凝聚民心。

之後的戰爭將是無比的殘酷,到了那時,可需要這些百姓為扶蘇來流血拚命了!

再者來,對於府庫之中的金錢,扶蘇覺得,還是趕快花掉為好。

因為扶蘇已然開始進行一個計劃,將鑄幣權,發行權這些權力歸攏到朝廷的中央。

除此以外,還有食鹽,生鐵這些戰略級別的物資,也要將相應的權力收歸中央。

雖然朝中設立了鹽鐵官這樣的職位,可是,這些職位所掌握的權力還是不夠大,民間依舊有人依靠這些牟取暴利。

之前巴蜀之地的程鄭樂和卓鼎山不就是鮮明的例子麼?

若不是扶蘇到巴蜀之地去走了一遭,這兩貨到現在還在巴蜀之地悶聲發大財呢!

將郡守收買,所謂的鹽鐵官根本管不到他們,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掙錢掙到手軟。

如今,少府已然開始籌備發行錢幣模塊的製造,這同樣是一門藝術。

首先就是銅鉛的比例問題,要知道,在這個時代,青銅器可還是陪葬品,市麵上青銅器依舊十分受歡迎。

若是銅的比例過高,高於市場銅的價格,那難免會有一些人將錢幣收購過去,直接鑄成青銅器這些東西,弄到最後,反倒是扶蘇血本無歸。

那麼市麵上銅錢的窟窿,就算是扶蘇拿命去填,也沒什麼卵用。

而若是銅的比例太低,那弄到最後老百姓都不願用這樣的錢。

畢竟貨幣的本質就是充當一個中間交換物,若是貨幣無法發揮這樣的職能,最終也隻能被淘汰。

是故,扶蘇讓少府反複試驗其中的比例,摻雜什麼樣的金屬,才能達到最恰當的地步。

隻有這其中沒有什麼太大的利潤空間,一些不法之徒才不會有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