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門月盛齋總店出來,葉天他們就走進了不遠處的東來順飯莊,去那裏吃午餐,享受一頓最正宗的老北京涮羊肉。
席間大快朵頤的同時,大家也在商議下一站去哪裏,還有半天的時間,可以好好逛逛。
商議的結果就是,去距這裏不遠的琉璃廠古文化街。
琉璃廠平時遊客太多,來自各地的商販也很多,龍蛇混雜的,老媽她們不願意湊那個熱鬧,一年也去不了幾次。
她們即便去琉璃廠,也隻是去那幾個比較著名的書店,別的地方很少去。
現在很多人都已經回家過年,琉璃廠街道上肯定相對清淨很多,正好可以去那裏溜達一圈。
如果碰到有可心的年俗用品,也可以買一點帶回家,裝飾家裏的環境,讓這個春節過得更有味道。
享受完老北京涮羊肉,葉天他們便離開前門,開車直奔琉璃廠。
不到十分鍾,兩輛車就抵達了琉璃廠古文化街路口,位於西城區南新華街道路兩側。
跟他們一同抵達這裏的,還有來自市局的幾名便衣警察。
這些便衣亦步亦趨地緊緊跟在他們後麵,根本不敢讓葉天脫離視線,否則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就算貼身跟蹤,這貨都能見縫插針地,捅出大前天晚上那樣的亂子來,誰還敢放任這貨脫離視線?除非不想穿這身官衣了!
對於這種貼身跟蹤,葉天和貝蒂早就習以為常,絲毫都不在意。
老媽和琳琳最初自然非常驚訝,也有些緊張,但經過葉天的一番解釋,隨著時間推移,她們也慢慢習慣了這些便衣警察的存在。
一切如葉天所料,年關臨近,琉璃廠變得冷清了許多。
街上的遊客不再像平日那樣,烏秧烏秧的,視野裏全是黑壓壓的人頭,還在開門營業的店鋪也就不到一半,很多已關門上板,回家過年去了!
那種跟城管和警察四處打遊擊的包袱齋,就更加少見了,東西兩個入口都沒發現他們的身影。
雖然人流比平日裏少了很多,但這裏的年味卻非常濃鬱。
街道上掛滿了大紅燈籠,每家店鋪門口都貼著嶄新的對聯、窗戶上貼著美麗的窗花,無論店家還是遊客,每個人都喜氣洋洋、眉開眼笑。
所有這一切融合在一起,共同營造出了一個紅紅火火的中國年,使整條街道都充滿了年的味道。
因為不少店家已經歇業,這裏的車位也不像平日裏那麼緊張了,入口處恰好就有幾個空車位。
葉天他們把車停在入口處,然後下車開始從琉璃廠東街逛起。
走在最前麵的,是葉天和貝蒂,以及老媽和琳琳。
雷蒙德和沃克跟在後麵,欣賞街上美麗風景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周圍的情況,保護葉天他們的安全。
再往後,則是來自市局的幾位便衣警察,緊盯葉天的同時,也在充當他的免費保鏢。
稍有遺憾的是,這些便衣的表情都不太好看。
在逛這條聞名中外、極具特色的古文化街過程中,葉天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大家的導遊和講解員,給大家奉上了最專業的講解。
因為要照顧貝蒂、以及跟在後麵的雷蒙德和沃克,葉天用來進行講解的語言,自然是英語。
好在老媽和琳琳的英語水平都很不錯,不存在什麼語言障礙,完全能聽懂他的講解。
“琉璃廠大街是北京著名的一條古文化街,它起源於清朝,最初居住在這一帶的,是全國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
因為這些舉子的到來,這附近很快就聚集了大量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並傳承了下來。
這裏之所以叫做琉璃廠,是因為元朝在這裏開設了官窯,專門燒製琉璃瓦,明朝擴建內城時,又擴大了官窯的規模。
到明朝嘉靖年間,修建外城之後,這裏就變成了城區,官窯隨即搬到了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不過琉璃廠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
琉璃廠東西長800米,是一條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街上遍布經營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的店鋪,其中不乏傳承百年的老字號“
大家一邊聽著葉天的講解,一邊漫步向前行進,欣賞著街道兩旁極具特色的中國傳統建築,感受著撲麵而來的傳統文化氣息。
尤其是貝蒂,兩隻眼睛快不夠用了,不停轉頭欣賞著街上的美景,滿臉興奮之色,驚呼聲從未中斷。
“哇哦!這棟建築真是太漂亮了,古色古香的,很有年代感,看上去就像一座宮殿,跟故宮裏那些美麗的宮殿一樣。
可惜這家店鋪已經關門了,咱們無法進入裏麵參觀!裏麵一定更加漂亮!斯蒂文,這裏是經營什麼的?你知道嗎?“
貝蒂指著麵前一棟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讚歎不已地說道。
葉天看了看這棟小樓,然後輕笑著講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