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鬆,是楓丹白露森林邊緣一個村鎮的名字,也是一個西方藝術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
將近下午六點半時,葉天他們的車隊穿越楓丹白露森林,緩緩行駛到了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村鎮路口。
“馬蒂斯,讓夥計們停車,咱們下車走進巴比鬆村,車隊緩緩跟在後麵就行,直升機就不要進去了,停在村口的停車場。
這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美麗村莊,街道上隨處可見藝術家們留下的足跡,每一步的風景都非常迷人,絕對不容錯過!
葉天通過無線耳機說道,言語中充滿期待。
“好的,斯蒂文”
馬蒂斯應了一聲,隨即就通知了下去。
轉眼的功夫,這支重型車隊就緩緩停在了路邊。
緊接著,馬蒂斯和眾多安保人員率先下車,迅速分散開來,拉起了一道警戒線,並查看了一下周邊情況。
確定沒有危險之後,馬蒂斯這才通知葉天他們,讓他們下車。
葉天隨即伸手打開車門,帶著貝蒂走出奔馳防彈SUV,第一次踏上了巴比鬆村口的土地!
落地站定,葉天一眼就看到了樹立在巴比鬆村口的一塊牌子,隨即指著那塊牌子說道:
“那是法國著名畫家、巴比鬆畫派代表人物、被譽為農民畫家、也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愛戴的畫家,佛朗索瓦.米勒的代表作,《晚禱》。
當然,這幅《晚禱》並非出自米勒之手的布麵油畫,隻是用馬賽克拚貼出來的畫作,真正的《晚禱》收藏在盧浮宮,咱們之前就已看過。
米勒的這幅《晚禱》,現在已經成為了巴比鬆的標誌,就我個人而言,我也非常喜歡米勒的作品,非常欣賞他那純樸親切的藝術語言!“
說著,葉天就帶著貝蒂,邁步向那塊豎立在村口路邊的木牌走了過去。
安德森他們隨即跟上,一起走向了那塊代表巴比鬆村的木牌。
那些恰好身處巴比鬆村口的行人和遊客,則都詫異地看著葉天他們,並在竊竊私語。
“我去!斯蒂文這家夥怎麼跑到巴比鬆來了?這可不是什麼好事,但凡這個家夥出現的地方,必定不會太平,難道巴比鬆今天要出事?”
“沒錯,我也有這種預感,巴比鬆的那些畫廊和古董店恐怕要倒黴了,就像聖圖安舊貨市場裏的那些倒黴蛋一樣,難逃被洗劫的黴運!”
議論紛紛的同時,幾位巴比鬆本地居民、以及住在這裏的藝術家,已各自拿出手機,開始通知自己的朋友,葉天他們到來的消息。
還有幾位則深深看了一眼葉天,然後轉身快步走進了巴比鬆村,臉色頗為凝重。
三兩步之間,葉天他們就來到米勒的《晚禱》前,紛紛停住腳步,開始欣賞這幅大名鼎鼎的現實主義巨作。
原版的《晚禱》尺幅很小,隻有55cm*66cm,眼前這幅馬賽克拚貼的《晚禱》,尺幅則大了許多,足有原作的兩三倍大小。
畫作所表現的內容,是一對正在田裏勞作的農民夫婦,聽到遠處教堂的鍾聲響起,於是放下手上的工作,開始虔誠的祈禱!
這對虔誠祈禱的農民夫婦,男人摘下帽子拿在手中、低頭禱告著,女人也在低頭禱告,雙手緊握於胸前。
他們的工具就在身旁,是一把簡陋的、挖馬鈴薯的鐵叉,兩人中間隻有一個盛物的破籃子,裏麵放著幾個馬鈴薯!
農婦身旁不遠處,有一個簡陋的小車,上麵放著兩小袋馬鈴薯,那就是他們辛苦勞作一天的收獲!
畫麵的遠景,夕陽即將西沉,餘暉灑向大地,暮色給大地蒙上了一層蕭瑟的氛圍,透著幾分悲涼!
在這裏,畫家傾注了全部心血去刻畫這種蕭瑟的氛圍,讓它來籠罩這對可親可憐的勞動夫婦。
米勒用他手中的畫筆和高明的繪畫技巧,著重描繪了農民夫婦的虔誠和質樸,寄托了他對農民生活境遇的無限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