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希斯羅機場大約半小時後,葉天他們的車隊就已駛入倫敦市區,徑直朝位於市中心白金漢宮附近的麗茲酒店駛去。
他們的車隊剛進倫敦市區,幾輛警車就呼嘯而來,跟上了他們,並迅速分散在車隊周圍,隔開了其他社會車輛!
這些蘇格蘭場方麵車輛的加入,無疑使整支車隊變得更加壯觀,而且增添了幾分肅殺的氣氛!
對於這種總統級別的特殊待遇,葉天他們早已習慣,無論去哪裏,他們都能享受到這種待遇,自然見怪不怪了!
但是,倫敦街頭的人們卻不習慣啊!這陣仗委實有點驚人!
跟在比利時和法國時一樣,當這支重型車隊從倫敦街頭轟然駛過,立刻在街道上引起了一陣陣騷動。
“天呐!斯蒂文這個瘋狂的混蛋居然來倫敦了,這可不是什麼好事!蘇格蘭場的那些蠢貨們,腦子裏難道都是漿糊嗎?
他們難道忘了發生在紐約、發生在巴黎的那一係列血腥廝殺?像斯蒂文這樣極度危險的家夥,完全應該禁止入境啊!“
“我去!諾丁山的古董商要倒大黴了,他們很有可能跟巴黎聖圖安古董舊貨市場的同行一樣,被斯蒂文這個混蛋瘋狂洗劫!“
在人們驚懼的目光注視下、在一陣陣議論聲中,這支重型車隊繼續在倫敦街頭疾馳,快速接近中心城區威斯敏斯特市!
車隊行進過程中,身處車隊中間一輛防彈SUV裏的葉天和貝蒂,透過車窗欣賞著窗外的風景,並不斷低聲議論著。
“也不知道英國佬是怎麼想的?他們為什麼要靠左行駛?看上去真是太別扭了,右邊車道每過來一輛車,我都感覺是逆行、仿佛要撞上車隊一般!“
貝蒂指著窗外呼嘯而過的車輛問道,滿眼的不解。
葉天往車窗外看了看,然後微笑著說道:
“英國實行左行製有好幾種說法,一種是說,古代的西方騎士會手掄長槍和敵人拚殺,靠左騎行明顯有利於他們向右側敵人發起進攻。
換個角度來看,站在迎麵而來的敵人右側會更方便他們進攻,也就是說這個位置十分危險,左側則是相對更安全的地方。
另外,歐洲騎士因為左側配劍,因此從左側上下馬也相對較方便,當然,左側下馬還能以右側的馬作掩護,避免被敵人偷襲。
最後還有一點,當騎士揮鞭策馬奔騰時,靠左騎行不容易傷及路上行人,就這一點而言,左行製確實有一點道理。
還有種說法,左行製源於水上航行,十五世紀,英國海軍為減少船隻事故,規定進入泰晤士河的船隻將太陽運行方向讓給駛出船隻。
因為泰晤士河的流向是由北向南再轉向東流,經倫敦入海,所以,出泰晤士河的船隻靠東航行,於是就形成了左行製!
這種說法相對比較權威,也得到了英國政府的官方認可,1756年,英國議會通過倫敦橋交通法,要求所有車輛靠左行。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公元1300年,羅馬教皇樸尼法斯八世發表聲明,條條大路通羅馬,指示赴羅馬朝聖者必須靠左行走。
從哪以後,西歐大部分國家和英屬殖民地都采用了左行製,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羅伯斯庇爾命令巴黎的所有馬車和行人一律靠右行駛。
再到拿破侖帝國時期,凡是被拿破侖征服的國家,都開始實行右行製,但他並沒有征服英倫三島,所以英倫三島依舊保持了左行製。
美國早在1792年就出台了法律,規定實行右行製,隨著美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一些原為左行製的國家也改為右行製。
英國始終堅持左行製,也不排除英國人固執的性格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左行製這種習慣,仿佛也在訴說著日不落帝國曾經的輝煌!“
說完左行製,貝蒂又開始點評倫敦的街景。
“相比巴黎,倫敦顯得更加現代化一點,街道兩邊的現代建築更多,街道上也顯得更加幹淨一點,不像巴黎那麼髒亂!
再說那些古老的建築,倫敦就不如巴黎了,沒有巴黎那麼多姿多彩,倫敦的曆史建築就顯得呆板了許多,也單調了許多!
還有就是倫敦的天氣,明顯不如巴黎,天氣陰沉沉的,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不像巴黎的天空那麼開闊、那麼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