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言兩語之間,葉天就順利拿下了娜塔莎臨摹的這幅《浪子回頭》,給出的價格是兩萬五千美元。
對於初出茅廬的娜塔莎而言,這個價格極具誘惑力,當她聽到葉天給出的報價,立刻激動不已地歡呼起來,並忙不迭地點頭答應了。
搞定這幅袖珍版《浪子回頭》之後,葉天又告訴娜塔莎,讓她回頭帶著這幅《浪子回頭》、以及其它已完成的畫作,去酒店找自己。
自己到時再看看那些畫作,如果其中有相對不錯的,說不定還會再買幾幅。
聽到這話,娜塔莎頓時又是一陣歡呼,緊接著眼中就閃過一絲警惕與恐懼之色,並不由自主地向後退了一步。
很顯然,這位俄羅斯美女畫家把葉天當做se狼了,以為他假借看畫的名義,騙自己到酒店,欲行不軌之事!
非但娜塔莎,現場很多人也抱著同樣的想法。
有些家夥先是看看性感美麗、且才華橫溢的娜塔莎,再看看葉天,眼中很快就浮現出一片鄙視之意。
對於這些家夥,葉天根本懶得搭理,也不屑於解釋。
看到葉天的動作,大衛也有點蠢蠢欲動了,他也想收幾幅娜塔莎的畫作,當做一種投資。
不過他最終還是忍住了,沒有立刻向娜塔莎提出購買請求,否則的話,葉天的如意算盤恐怕就要落空了。
稍後等娜塔莎帶著自己的畫作趕到酒店,大家再從中挑選也來得及,而且那樣更加穩妥。
馬克西姆和娜塔莎的出現,隻是一個小插曲,轉眼就已過去。
接下來,葉天他們才看向掛在眼前這麵展示牆上的那幅世界名畫,十七世紀最偉大畫家之一倫勃朗的名作,《浪子回頭》。
這是一幅巨幅布麵油畫,寬262厘米、高205厘米,外框是一個巴洛克風格的實木畫框,華麗而典雅。
畫作的題材取自聖經,是聖經中所記載的一個耶穌的比喻。
《浪子回頭》的題材雖出自聖經,表現手法卻更貼近世俗,因為畫作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都是普通人,而非宗教人物。
其所表現的,是一位老人的小兒子,要求自己的父親分家,然後帶著分到的家產遠走他鄉,從此花天酒地、放浪形骸。
直到他耗盡了所有財物,變得一無所有,窮困潦倒,身邊的情人和朋友都離他遠去,他才幡然醒悟,迷途知返。
接下來,這位一貧如洗、衣衫襤褸的小兒子,又回到了父親身邊,而雙目已經失明的父親,欣然接受了他的回歸,並且宰牛宴客。
在外勞作的大兒子聽說這件事後,立刻趕回了家中,並且質問自己的父親,為什麼要接納這個敗家的浪子,卻無視為一家人辛苦勞作的自己。
這位父親於是勸慰大兒子,‘你常和我同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可是你這個弟弟是死而複活,失而複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慶祝。
倫勃朗用他的畫筆,將聖經中所記載的這段故事,以世俗的場景演繹了出來,人物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非常生動。
在畫麵中,老人的小兒子穿著棕黃色內袍,雙膝跪地,依偎在穿著紅袍的父親懷中,破爛的鞋子從腳上掉落在地上,衣不蔽體。
而且他沒有頭發,在古時的歐洲,一個人的頭發如果被剃光,就象征著個人的記號被剝奪。
他腳上的水泡和涼鞋滑脫露出的傷痕清晰可見,暗示出路途的艱辛與苦難,已失去了一切,除了腰上佩戴的那把短劍,是他貴族的象征。
他依然記得自己的身份,記得自己是父親的兒子,否則一定會典當變賣這把寶劍,正是因為銘記著兒子的身份,才使他下定決心,回頭是岸。
畫麵中的父親已經年邁,看上去虛弱卻非常慈祥,他的雙眼因思念小兒子而失明,雙手因心痛而痙攣,正顫抖地摩挲著小兒子的後背。
而小兒子卻低著頭不敢仰麵直視父親,說著自己要痛下決心悔改的話語,讓人感到激動又溫暖。
小兒子的哥哥,大兒子,卻處在畫麵的陰暗之中,與父親激動擁住小兒子的畫麵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大兒子的冷漠和排斥,袖手旁觀。
看著眼前的這幅世界名畫,葉天不覺已被畫中流露出的濃烈親情所感動,很快就沉浸其中,陶醉不已地欣賞著。
而《浪子回頭》所表現出的這份真摯感情,正是他喜歡這幅世界名畫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