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來京已快三個月了。
從剛到京時的炎炎夏日,到了昨日已是下了一場飛雪。
三個月遠離了政事,也等於離開了權力。
雖說三個月裏,每日林延潮也在讀書,著書,研習功課,甚至還寫了文章懟人,日子過了十分忙碌。
但怎麼說反而有幾分疲乏了,以往在歸德時,就算忙到三更,再如何的繁忙,但也還是充實。但閑居後三個月,這樣的日子卻真是令人不好受。
難怪有醒掌天下權,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這樣的話,林延潮現在終於體會到那些剛退休的老幹部,反而為何會那麼難受,找個什麼事做都行。
對於士大夫而言,講究的是幽遊林下的悠然,但是有心事功之人而言,卻是不可有一日無事可作。
所以不得不說,天子這一招涼人,實在太不厚道了,
到了這一天,林延潮正與幾位學生討論學問。
這時候一封信恰好來了。
林延潮展信一看,是黃河大水退去的事,楚大江第一時間將消息送至了他這裏了。
黃河水退,歸德府安如泰山。
這是林延潮所預料之中的事,而至於其餘各州府,在潘季馴的指揮調度下,也沒有大損失。消息傳來令林延潮也是鬆了一口氣。
沒錯,若是其他州府辦的不好,反而襯托出歸德府的政績斐然,但是林延潮不願如此。
並非是他有多麼高風亮節,而是若真的到這個地步,說明大明這官場實在是爛到家了。那麼自己政績再如何卓著,也是不值得高興。
張居正雖去,但他留下的新政挽回了大明江山二十年的氣運,申時行,潘季馴都是出色的官僚,可以維持住局麵。
但是再以後就不好說了。
見眾弟子一臉疑惑的樣子,林延潮笑著道:“剛剛接到消息,黃河大水已是退去,下遊州府安然無恙。”
眾弟子都是大喜。
林延潮見袁可立,陶望齡二人都是純粹高興下遊沒有受災,而不是期望延河州府都出事,唯獨自家平安無事的私心。
林延潮慶幸自己沒有誤人子弟,將兩位弟子教的還算不錯。
當然丘明山臉色很難看,他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心腹啊。
林延潮卻是覺得問題不大,自己疏通賈魯河也有分黃河正流水勢的作用,這一點潘季馴不會視若無睹,應該會如實上奏天子。
就是沒有治水的功勞,今年秋收後,自己在歸德,灌淤開田幾十萬畝的政績,也會上報朝廷。
林延潮笑了笑,正要安撫自己的弟子們,這時候外頭下人稟告說禮部來人了。
林延潮當下見了禮部的官吏。
這官吏入內後就向林延潮遞上帖子道:“陛下,定於三日後在皇宮裏賜宴來京覲見的外官,到時請林大人準時赴宴,這是座次的帖子,到時候依貼而坐。”
“有勞了。”林延潮點點頭。
這三年一度的外官朝覲,終於也是開始了。
本來說林延潮奉詔賜傳驛進京,理應早在三個月前,就提前授官才是。
但是……但是直到今天這一刻任命還沒下達。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隻能淪落到和這些外官們一起一並朝覲天子,這簡直一遠一近,一前一後待遇懸殊啊。
這件事放在別人眼底,基本都以為林延潮失去聖眷,馬上是要涼涼的節奏。
幾位學生開始抱不平心想。
這樣的宴席去了有什麼意思?
可是天子賜宴,又不能不去。
老師去了豈非顏麵無光。
眾弟子心底這麼想,但口上卻不好說。
但林延潮卻沒有計較那麼多。
待三日之後,林延潮即前往皇宮赴宴。
皇宮裏有大宴,中宴,其中以郊祀慶成宴,以及(元旦,冬至,萬壽)三大宴最為隆重。
如此外官覲見,就擺不上大宴的檔次,故而稱是中宴。
不過別聽是中宴,規模就小了,皇宮裏的中宴也有好幾百桌的。
大明大約兩萬餘流品官,其中京官隻有一千多名。
大部分都是外官,按道理外官朝覲,這兩萬多外官都要上京的。
但天子免除一些格外邊遠州縣的參見,隻要他們派副僚即可。其餘路途不太遠的州縣,除了必要留守官員,基本都要來京朝覲。
這是從明太祖朱元璋起就定的規矩。
所以這一次入京朝覲的外官也有五六千人之數。
對於很多邊遠的卑微官員而言,這或許是他們一輩子唯一一次進京麵聖的機會,因此都會格外珍惜。
他們上京後,向吏部報道,然後會在朝覲宴後頒布優劣。
現在施政趨於寬和,不會似朱元璋朱棣在位時,一次朝覲之後處罰幾百上千官員這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