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定向所言確實戳中了林延潮的心思。
地瘠栽鬆柏,家貧子讀書。當年他在金鑾殿上的一席話,令他成為了天下貧寒人家出身的讀書人表率。
不少貧寒書生都以林延潮的例子來激勵自己,在困苦中以林延潮為榜樣,覺得自己遲早也能有出頭之日。
但是林延潮自己提出的經史並重,無疑卻斷了許多貧寒出身的讀書人上進渠道。
古代讀書人成材難,在於識字率低,識字率低部分也是因為印刷術的製約,導致書籍奇貴。
萬曆版的封神演義一本二兩銀子,而明朝一名七品縣令,每月官俸也僅僅是二兩銀子。
當然縣令還有其他收入,萬曆年時一名小販月入也差不多二兩。
儒林外史裏範進的嶽丈胡屠戶,如同能一天殺一條豬,一個月也不過三兩銀子。
由此可想一本書多貴,故而有句名言‘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書買回來了,放在家裏就不能用心讀,但是你借別人的書,整天擔心被書主人要回去,所以就必須趕在期限前讀完還給人家,所以這樣讀書的效率最高。
因此不少古代家境清寒的名臣都有一段借書讀書的佳話的,比如王充家貧不能買書,於是就逛於書肆上,裝著要買書的樣子將書讀了一遍,他記憶力過人,讀過一遍就能將書裏內容記下。
元代趙弘毅,小時候家貧,為了讀書,不惜給富貴家打工,工錢可以不要,條件是晚上可以借書讀。
因此若將史籍加入,可想而知貧寒讀書人就更讀不起書了,在耿定向眼底林延潮此舉等於令家境貧寒的讀書人更難出頭了。
可林延潮卻想既是‘為國求賢’,那麼一定要認真負責地為國家選拔人才,讓更適合的人去當官。
如此有一些錯漏也沒辦法,他的目的至少要在鄉試,會試中讓每個考生都能八股與治術並治。
於是林延潮準備招考時候,請耿定力來親自督考。
耿定力聽後是欣然答允,他倒要看看林延潮如何治書與八股並重的取士。
就在林延潮送耿定力離開後,但見陳濟川麵色凝重地匆匆趕到書院來。
林延潮見陳濟川的臉色不由問道:“何事如此?”
陳濟川道:“老爺,大事不好了,我從外麵聽到一個消息,有人聽聞書院招考學生如此優厚,不少人在外麵請來高手能士來冒名替考以圖僥幸。”
林延潮聞言冷笑,竟有人敢鑽自己的空子。
不過話說回來,在縣試府試裏朝廷為了防止有人冒名替考,采用了五名考生聯保,若有一人冒名頂替就革除五人的資格,或者請廩生出麵為考生作保。
但是作為書院的招考,不可能達到如此高度,所以如何鑒別替考之人?
林延潮道:“既然是如此最後取一百五十人就是,入學前加一關麵試,到時我當親自篩查,我倒要看看哪個人敢在我的麵前搗鬼!”
書院外考生仍是排成了長龍,曹學佺亦在其中緩緩挪動,就在這時候但見書院門口又貼了一張榜。
一人高聲道:“諸位靜一靜。”
說了數次,書院外方才安靜。但見對方道:“此處書院招考乃部堂大人為家鄉選拔人才,故而對於學子不僅給予食宿衣物,還以膏火銀,勵學銀資助,可是卻有人不知好歹,妄圖想要冒名頂替,對於這樣妄圖濫竽充數,魚目混珠者,部堂大人有言在先一旦查出定嚴懲不饒,故而他決定在入學前進行麵試,一旦發現文不對人者,一律拿去官府嚴審!今日在此言明,勿謂言之不預!”
聽了這話,眾考生們頓時議論紛紛,大多人對於這等妄圖舞弊的行徑都極為憤怒,但也有的人則是低下了頭,不知在想什麼。
突然有人道:“文不對人難以考定,難道僅憑書院一家之言嗎?”
那邊答道:“當然不是由書院一人而決,招考複試時本書院都會請大宗師到場監試,若是要拿人也會請大宗師決定,你還有什麼異議嗎?”
對方當即道:“在下不敢。”
不少讀書人都是點頭,書院招考竟請了一省督學監臨,那麼文章作得好說不定還能得對方賞識,萬一舞弊那就是身敗名裂,永久革除功名了,風險太大了。
而曹學佺想到有大宗師監試心底也是一熱,雙手緊緊握起。
書院門外那人又道:“招考試四書題三道,五經題兩道,策問題三道,兩道為史策,一道為時務策。策問題為選作,隻在參定高下,而不定去留!七日之後,請諸位於貢院招考!”
此話一出眾考生們一片嘩然。
五日之後的招考,天色陰霾,間還有一場下雨。
貢院之中,有官兵看守,這考試的戒備堪比鄉試。
考生們一一進入考場,曹學佺拿了考牌入內坐定後,卷子已是攤在桌案上了。
一般而言,無論是小三關,還是鄉試。任何考試都要開考後再下發卷子,但今日要考八道題目時間很緊,故而打算是考生一到即開始考試。
曹學佺坐下後,即奮筆疾書開始答題。
林延潮立於考場上看著下麵答題的考生,心底也是尋思。
這策問題有經策,史策,時務策之分,過去科舉的策問都是經策,時務策,很少有史策。
策問題中,時務策考讀書人對天下民隱,政事利弊的見識與才能。
史策就是考考生對史書的修養,以及審時度勢。
但是林延潮出的第一道史策後,就被眾人一致認為太難了,並告訴林延潮這一道題不說這些考生,就算是舉子裏也沒有幾個人可以答得出來的。
這一道題題目是算緡告緡之論。
算緡告緡出自史記平準書,說得就是漢武帝對百姓征稅一等算法。
漢朝時一緡為一千錢,如工商業者財產以兩緡為一算,平民百姓以四緡為一算,這稱為算緡,工商業者要如實將財產向朝廷,然後朝廷以財產多少征稅。
任何膽敢隱匿不報的大商人,若有人告發,那麼商人會被重罰,而告發者分得商人一半財產,這被稱為告緡。
對於大部分讀書人而言,讀史記估計能記幾個名字就不錯了,至於算緡告緡那就拉倒吧。就算明白了,但這文章怎麼寫,如何寫,也是很難辦啊。
所以耿定力見林延潮出這一道題時也是搖頭,這哪裏是在選拔讀書人,這是在選拔官員。
麵對眾人如此反對,林延潮卻是堅持,為國舉才不在於多,最重要是得人,五六千學生裏隻要有一二能合乎他的心意就已經足夠了。
不過林延潮還是考慮眾人意見將史策第二道題難度下降,甚至時務策也是放低標準。
一日考完,提前交卷的讀書人很多。林延潮將收上來的卷子一看,大多數人都是將三道策問題空了不做,當然亂答一氣的也有不少。
三道策問題答得好的,特別是最後一道能答得上的少之又少。
三日後,鼇峰書院內。
一百五十名篩選出來的書院弟子站在堂下,他們既是緊張又是興奮,隻要過了這一關就是書院弟子了。
然後他們一一地被喚入堂上。此堂就是書院以後的主講堂崇正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