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上朝(1 / 2)

聽著武媚娘的叫聲,李泰心中頓時寒流激蕩,事實上李泰顯然低估了這首詩對女人的殺傷力。輕輕的拉住武媚娘的手,看著他嬌俏的臉龐,李泰笑著道:“好了,時間差不多了,咱們也該過去了!”

武媚娘點了點頭,輕聲的站起身子,任由被自己被李泰拉著向外麵走了出去。

跟著武媚娘往前麵去,李泰的心裏麵則是在琢磨著那首《近試上張籍水部》,要知道這可是初唐,而不是經曆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洗禮的中晚唐,這些詩詞的威力實在是太大了,自己以後要慎用,起來,唐代的詩興盛,與唐代的行卷製度有很大的關係。

所謂行卷,可以簡單稱作一種科舉文體。唐代,科舉中的禮部試不糊名,糊名但用於考中後在吏部的釋褐試。

知貢舉等主試官員除詳閱試卷外,有權參考舉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譽決定去取。當時,在政治上、文壇上有地位的人及與主試官關係特別密切者,皆可推薦人才,參與決定名單名次,謂之“通榜”。

因而,應試舉人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爭取名次,多將自己平日詩文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薦,此後形成風尚,即稱為“行卷”。

這首《近試上張籍水部》看起來像是一首閨思詩,其實卻不是這樣,因為在行卷上,仕子經常將自己比作新婦,將考官比作舅姑,也就是公婆。以閨思詩來寄托自己對考官的敬佩,來展示自己的才學,這樣一來既不顯得尷尬,也不顯得浮躁與獻媚。

如果沒有這個名字,誰會想到這是一個行卷詩,這就是寫閨思的,或者是閨房樂。

顯然,行卷製度促進了唐詩的發展,因為你不會寫詩,你甚至連科舉都考不上,後世唐清精研的是八股文,大家皓首窮經的去研究八股文了,顯然就是考什麼學什麼,這也是明清詩詞不張的原因。李泰沒想到就這樣一首行卷詩,居然有這麼大的殺傷力,看樣子以後詩詞要慎用。

當然了,慎用不是不用,而是你得玩饑餓營銷,嗯,饑餓營銷才是王道啊!

武媚娘去給閻婉敬茶,李泰自然不好跟進去,如果個進去就顯得李泰實在是太回護武媚娘了,這樣不好。武媚娘進去之後,李泰就轉身回去了,他找到了程敏恒,將自己的那首《近試上張籍水部》告訴了程敏恒,讓他傳出去。

當然了,名字肯定是不能叫《近試上張籍水部》,李泰給這首詩改了一個名字,改成了《閨思》,這就算開創可一個流派了。

程敏恒拿到詩詞看了一眼,表情有些糾結,在程敏恒看來,自己家的王爺前些日子的那首《破陣子》多好,可是怎麼又寫上這種詩詞了?你要寫了這種詩詞,那麼自己私下裏麵寫一寫就好了,何必非要傳出去呢?這多影響你的形象啊!

李泰看了一眼程敏恒,他當然知道程敏恒在想什麼,沒好氣的道:“還不快去!”